雷霆之诛的意思、雷霆之诛的详细解释
雷霆之诛的解释
(1).指帝王暴怒时给臣下的惩处。 宋 范仲淹 《睦州谢上表》:“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 宋 陈亮 《上孝宗皇帝第三书》:“臣闔门数十口,去行都无四百里,当席藳私室,以听雷霆之诛。”
(2).指雷击,雷劈。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二》:“余谓妖魅能一一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矣。”
词语分解
- 雷霆的解释 ∶疾雷响振雷霆动九天 ∶比喻人的盛怒或声威极大大发雷霆雷霆之怒详细解释亦作“靁霆”。.震雷,霹雳。《易·繫辞上》:“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史记·乐书》作“鼓之以靁霆”。 宋 苏轼 《策略一》
- 诛的解释 诛 (誅) ū 把罪人杀死:害民者诛。诛灭。诛锄。诛戮。伏诛。 责罚:诛意(不问罪行,只根据其用心讹定罪状)。口诛笔伐。 责求:诛求无已(一味索取,没有止境)。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雷霆之诛"是一个具有强烈威慑意味的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指像迅猛的雷霆一样严厉、迅速且不可抗拒的惩罚或诛杀。它常用于形容来自权威(如帝王、上天、法律)的极其严厉、不容宽恕的惩处。以下从汉语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语义构成与核心释义
-
“雷霆”的意象:
- 本义指迅猛、震耳欲聋的雷声和闪电。在文化象征中,“雷霆”代表:
- 迅猛无比: 形容惩罚来得突然、快速,让人猝不及防。
- 威力巨大: 形容惩罚的力度极其严厉,具有毁灭性。
- 天威/权威: 雷霆常被视为上天震怒或帝王威严的体现,带有不可抗拒的权威性。
- 来源参考: “霆,雷余声也。”(《说文解字》对“霆”的解释,强调其声响的延续与震撼);古籍中常用“雷霆”喻指帝王的震怒或强大的威势。
-
“诛”的含义:
- 本义为谴责、声讨,引申为杀戮、消灭、惩罚。
- 在“雷霆之诛”中,“诛”特指严厉的、极刑性质的惩罚或杀戮,带有不容辩解、不容宽恕的意味。
- 来源参考: “诛,讨也。”(《说文解字》);“诛,罚也。”(《广雅·释诂一》)。
-
整体释义:
- 将“雷霆”的迅猛、威严、毁灭性特征与“诛”的严厉惩罚相结合,形象地描绘出一种如同天威震怒般迅猛降临、威力巨大且不容抗拒的严厉惩罚或诛杀。它强调惩罚的突然性、严厉性、权威性和不可逃避性。
二、 典籍溯源与典型用法
该成语源于古代典籍,常用于描述帝王对重臣的严惩、上天对罪孽的报应或法律对重罪的制裁:
-
形容帝王震怒下的严惩:
- 例如在史书中记载大臣触怒皇帝,可能招致“雷霆之诛”。这体现了封建时代皇权的至高无上及其惩罚的残酷性。
- 典籍参考: 类似用法可见于诸多史书和奏章。如《后汉书·皇甫嵩传》有“今将军遭难得之运,蹈易骇之机,而践运不抚,临机不发,将何以保大名乎?”(虽非直接使用该成语,但语境体现了触怒天威可能招致雷霆之怒的后果)。更直接的表述散见于后世史书及臣子谏言中,常以“惧雷霆之诛”、“难免雷霆之诛”等表达。
-
喻指天谴或因果报应:
- 在古代观念中,人若犯下滔天大罪(如弑君弑父),会触怒上天,招致“雷霆之诛”,即天打雷劈般的报应。
- 典籍参考: 这种观念在民间传说、志怪小说及部分儒家、道家典籍中有所体现,强调“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大恶必遭天罚。
-
强调法律制裁的严厉与不可抗拒:
- 在现代语境或仿古语境中,也可用于形容国家法律对严重罪行(如叛国、特大贪污腐败、恐怖主义等)施以最严厉、最迅速的刑罚,彰显法律的威严。
- 现代用法参考: 在评论重大案件判决或强调法治威严的文章中时有使用。
三、 现代理解与运用
在现代汉语中,“雷霆之诛”的使用频率不高,属于书面语色彩浓厚、语义极重的成语。使用时需注意语境:
- 强调极端严厉: 用于描述性质极其恶劣、后果特别严重的行为所招致的、超出常规的严厉惩罚。
- 体现权威意志: 通常指来自最高权威(国家机器、最高统治者、抽象的天道/法律)的终极裁决。
- 警示与威慑: 常用于警示人们不可触犯根本性的禁忌或法律,否则将面临毁灭性后果。
“雷霆之诛”是一个凝结了“天威”、“迅猛”、“严酷”、“终极”等意象的成语。它描绘的是一种如同自然界雷霆霹雳般突然、猛烈且不容抗拒的严厉惩罚或诛杀,源自古代对天威、王权和法律威严的敬畏,至今仍用于强调对极端罪恶行为的终极且不可逃避的制裁。其权威性建立在深厚的汉语文化根基和历代典籍的运用传统之上。
网络扩展解释
“雷霆之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基本解释
-
帝王暴怒时的严惩
指古代帝王在极度愤怒时对臣子施加的严厉惩罚,形容惩处迅速且不留情面。
例:宋代范仲淹在《睦州谢上表》中写道“忤天威者,负雷霆之诛”,表达对帝王威严的敬畏。
-
自然现象中的雷击
引申为雷电的劈击,带有天谴或因果报应的意味。
例:清代纪昀在《阅微草堂笔记》中提到“妖魅若守科律,则天无雷霆之诛”,暗指违背天道会遭天罚。
二、词源与用法
- 结构解析
“雷霆”象征雷电的迅猛,“诛”表示惩罚,整体强调惩罚的严厉和不可抗拒性。
- 语境适用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描述权威者的震怒或天道惩戒,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三、相关文献参考
- 古代典籍
宋代陈亮《上孝宗皇帝第三书》提到“听雷霆之诛”,体现臣子对帝王威严的畏惧;清代文献则更侧重自然现象的象征意义。
如需更多例句或扩展用法,可参考上述来源中的古籍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暧廼安全玻璃阿意顺旨把鼻白萝门书孛孛采缉蚕事出世作触衣凑份子打磕睡德兴市定音地形讹言谎语方便之门髣拂方言矩行焚污腑水感慨庚申帝工资总额管工寒点捍护后生家讳疾忌医济洞挤夺精粹净得卷脔空子宽安琅简龙门造像南巡年夜饭跑步爬沙青籥秋秋仁育商老升廕神骥蛇蜮时路食箸手笼疏记说寡嘴殊品素札拓本外籍惋怅小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