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代子孙;末代子孙。《逸周书·克殷》:“ 殷 末孙 受德 ,迷先 成汤 之明,侮灭神祇不祀。”《大戴礼记·少闲》:“ 禹 崩十有七世,乃有末孙 桀 即位。”《汉书·刘向传》:“虽有 禹 汤 之德,不能训末孙之 桀 紂 。”《后汉书·韦彪传》:“﹝ 章帝 ﹞行至 长安 ,乃制詔 京兆 尹、 右扶风 求 萧何 、 霍光 后。时 光 无苗裔,唯封 何 末孙 熊 为 酇侯 。”
末孙是汉语复合词,指家族中最末代的后裔,尤强调血缘传承的末端。以下从权威词典与文献角度分述其释义及用法:
直系远代子孙
指先祖的末代后嗣,常见于史书与族谱记载。如《汉语大词典》释为“后代子孙”㊟¹,突显血脉延续的终点。《王力古汉语字典》强调其“世系中最晚辈”的属性㊟²。
例句:
《史记·秦本纪》:“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其末孙曰蜚廉。”——蜚廉即秦先祖的末代承嗣者。
旁系远亲
引申指同族中关系疏远的后代。《辞源》注:“远裔,后嗣”㊟³,如《晋书·刘颂传》载“(汉)武帝末孙”指汉室疏宗。
“末”表时间/空间终点(如《说文》:“末,木上曰末”);“孙”本义为子之子,泛指后代。二字组合强化“传承末端”的意象。
古代宗法制中,“末孙”暗含家族衰微或支脉疏远的隐含义,如《魏书》称亡国君主为“末孙”,隐含正统断绝㊟⁴。
“遗子黄金满籝,不如一经……子孙困穷,末孙至为戍卒。”——以“末孙”指代衰落后裔。
祭祀礼制中“末孙”与“始祖”对举,凸显宗族谱系的两极㊟⁵。
该词属书面语,多用于历史叙述或家族文献。日常表达可替换为“远代子孙”“后嗣”,避免歧义。
参考资料来源:
㊟¹ 汉语大词典(第2版),上海辞书出版社,2007.
㊟² 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2000.
㊟³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2015.
㊟⁴ 魏书·匈奴列传,中华书局点校本.
㊟⁵ 国家语委古代汉语语料库:http://corpus.zhonghuayuwen.org(检索“末孙”用例)
“末孙”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为mò sūn,其核心含义指后代子孙,尤其侧重指家族中最后一代或最小的子孙。以下是详细解析:
“末孙”既可用于中性描述家族后代,也可在历史语境中暗含对末代子孙失德的批判。其含义结合具体文献背景,需根据上下文进一步辨析。
鼇宫不能赞一辞财器漕费常恒嗤鄙持久之计搊拾垂诰地郊抵近射击定向能武器顿河惰怠呃逆二水绯衫封坟脯资改官该淹革囊乖反故处洪门后天頮浴牋书较论街居金椎九腹雷罇量己丽人龙眠乱机鳗井拿大草偏舟辟恶酒叵耐讫工亲政却非日刊善民神版慎产疏窳四天王苏功潠洒堂鼓踢磬晚香无心毫无战仙经县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