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死命的意思、死命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死命的解释

(1) [doom]∶一定会死的命,必然死亡的命运

因为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鲁迅的精神》

(2) [desperately]∶拼命

死命催促

(3) [deadly sin]∶指死罪

贷其死命

详细解释

(1).生死。《管子·权修》:“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用民之死命者,则刑罚不可不审。” 唐 白居易 《为人上宰相书》:“又欲以济天下顦顇之人死命万分之一分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晋人执虞公》:“ 虞公 之死命制于 晋 而已矣。” 清 陈天华 《猛回头》:“或修铁路于你国中,全国死命皆制在他手。”

(2).效死;献身。《韩非子·显学》:“夫上所以陈良田大宅,设爵禄,所以易民死命也。”《三国演义》第二回:“万人一心,尚不可当,况城中有数万死命之人乎?”

(3).拚命;竭力。《水浒传》第二五回:“那婆子见了 武大 来,急待要拦当时,却被这小猴子死命抵住,那里肯放。”《红楼梦》第一一七回:“那 寳玉 虽是个男人,用力摔打,怎奈两个人死命的抱住不放,也难脱身。”

(4).犹死罪。 明 唐顺之 《公移·牌》:“尔辈若能举众束手自归,本职当力请于朝,贷其死命。”

(5).必然死亡的命运。《人民文学》1977年第5期:“武器必须精良,才足以致敌以死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死命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双重词性的复合词,在权威汉语工具书中存在以下释义:

一、作动词时指"丧失生命"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指出该词源自古汉语"致命"的引申义,表示因遭遇危险或暴力导致生命终止,如:"歹徒持刀死命抵抗,最终被警方击毙"(来源: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编《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官网)。

二、作副词时表程度极限 《汉语大词典》将其解释为"竭尽全力地",强调行为达到极致状态,常见于口语表达,例如:"消防员死命抓住被困者手腕,坚持到救援设备到位"(来源:汉语大词典编纂处《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数字平台)。

三、方言特殊用法 《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在吴语区存在"拼死抗争"的特殊含义,如江浙地区俗语"死命搏一记",多用于描述危急关头的奋力行为(来源:李荣主编《现代汉语方言大词典》江苏教育出版社电子资源库)。

网络扩展解释

“死命”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差异。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核心含义

  1. 必然死亡的命运(名词)
    指无法逃脱的致命结局,多用于描述人或事物注定的终结。
    例句:

    “反戈一击,易制强敌的死命。”(出自鲁迅《鲁迅的精神》)
    “强电击可致人死命。”

  2. 拼命、竭力(副词)
    表示用尽全力或不顾一切地行动。
    例句:

    “死命催促”“死命挣扎”
    《三国演义》中“应劭死命逃脫”

  3. 效死、献身(动词,古义)
    古代语境中指为某事付出生命,现代较少使用。
    例句:

    “法者,将用民之死命者也。”(出自《管子·权修》)


二、其他用法


三、近义词与反义词


四、使用建议

  1. 现代常用义:多用于“拼命”或“必然死亡”两种含义,如“死命奔跑”“命中死命”。
  2. 文学引用:鲁迅等作家作品中常体现其抽象含义,如“制敌死命”。

如需更详细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三国演义》《鲁迅全集》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闭门扫迹不干布缕抄録成遂醇酿楚重村怪呆重倒手打中火端门方袍客饭头法外施仁凤额封印公金僵伏蹇缓交唾嫉心蹶蹶遽色类事吏职龙生九种隆頽马纲盲风澁雨棉布平光蒲服乾酢酒青稞酒青木香秋捷却火雀确音睿好睿緖僧阁烧制少字筮问淑旗淑行睢睢天南海北提灯土贼纨扇违兵伟奇无理式迕逆箱囊效程邪思谢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