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始的意思、末始的詳細解釋
末始的解釋
始末;原委。 清 紀昀 《閱微草堂筆記·如是我聞一》:“餘謂此言推鬼神之末始,植義甚精。”
詞語分解
- 末的解釋 末 ò 尖端,梢:末梢。末端。秋毫之末(毫毛尖端)。 最後,終了:末了(僶 )。末尾。末日。末代。窮途末路。 非根本的,次要的,差一等的:末業。末技。舍本逐末。 碎屑:末子。碎末。 傳統戲劇角色名,一
- 始的解釋 始 ǐ 起頭,最初,與“終”相對:開始。始終。始祖。始創。周而複始。 才,剛才:方始。始悟(才覺悟到)。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初末終 筆畫數:; 部首:女; 筆順編號:
專業解析
"末始"是一個相對生僻的文言詞彙,主要用于古代漢語語境中。其核心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解釋:
-
基本含義:終結與開端
"末始"由"末"和"始"兩個單字構成。
- 末 (mò):本義指樹梢,引申為事物的末端、盡頭、最後、終了。如《說文解字》:"末,木上曰末。" 引申為不重要、次要的部分。
- 始 (shǐ):本義指開端、開始、最初。如《說文解字》:"始,女之初也。" 引申為起源、起點。
因此,"末始"二字并列,字面上可以理解為"終結與開端"、"末尾與起始",強調事物發展過程中首尾兩端或對立統一的兩個方面。它常用來指代事物的全過程或整體,類似于"始末"(但"始末"更常用),但更側重于強調首尾的對比或循環關系。
-
詞源與結構分析
"末始"屬于古漢語中的反義複合詞(或稱為"對文")。這類詞由兩個意義相反或相對的單字并列組成,共同表達一個更抽象或更概括的概念,如"陰陽"、"動靜"、"長短"、"高下"等。"末始"正是通過"末"(終)與"始"(初)這對反義詞的結合,來指代一個完整的過程或周期,蘊含了事物發展有始有終、循環往複的哲學意味。
-
用法與實例
"末始"在古代文獻中多用于表示:
- 事情的開頭和結尾:指事件或過程的全部經過。例如:"欲知其事之末始"(想要知道那件事的來龍去脈)。
- 時間的起點和終點:指一段時間的全程。
- 哲學上的循環觀念:強調終點亦是新的起點("末"即是"始"),帶有一定的辯證色彩,尤其在道家思想中有所體現(盡管不是核心術語)。
它通常作名詞使用,在句中可作主語或賓語。
總結來說,"末始"是一個古漢語詞彙,意指"終結與開端",用以指代事物的全過程、整體或首尾兩端,體現了事物發展有始有終、循環往複的意涵。
參考資料:
- 漢語大詞典編纂處. (2012). 《漢語大詞典》(第二版). 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 (或可參考權威線上詞典如 漢典 zdic.net 對"末"、"始"單字的釋義)
- 王力等. (1999). 《古漢語常用字字典》(第4版). 北京:商務印書館. (解釋反義複合詞構詞法)
- 中國社會科學院語言研究所古代漢語研究室. (1999). 《古代漢語虛詞詞典》. 北京:商務印書館. (提供古漢語詞彙用法示例)
網絡擴展解釋
“末始”是一個漢語詞彙,其含義和用法在不同語境中有所差異,以下是綜合多個來源的詳細解釋:
1.基本含義
- 指事物的開始和結束都不好:根據,該詞源自《晉書·鄭沖傳》,強調“既不好的開始,又不好的結束”,屬于成語用法。例如:“末始之局”可形容一個事件從開端到結局均不順利。
- 同“始末”:在部分文獻中,“末始”與“始末”通用,表示事件的全過程或原委。例如清代紀昀在《閱微草堂筆記》中寫道:“推鬼神之末始”,即探讨鬼神之事的來龍去脈。
2.字義拆解
- “末”:指末端、末尾,引申為次要或非根本的部分(如“舍本逐末”)。
- “始”:指開端、最初,與“終”相對(如“周而複始”)。
3.使用場景
- 文學與曆史文獻:多見于古籍或學術讨論中,如《晉書》和清代筆記,現代口語中較少使用。
- 需結合語境判斷:需根據上下文區分是強調“始終不佳”還是“事件原委”。
4.注意事項
- 該詞存在兩種解釋,需通過具體語境确認含義。例如,若描述事件經過,可能指“始末”;若評價結果,則可能側重“始終不佳”。
如需進一步考證,可查閱《晉書·鄭沖傳》或《閱微草堂筆記》原文。
别人正在浏覽...
傍影變計便宜行事苾苾才待掣取嗤黜翅翮鹑衣鷇食爨下薪打化待令丹禽得氣第一流端誠發育诽譽鳳泊鸾漂鳳皇曬翅關中後漢黃公垆穢墟加勒比海擊革戢和驚諕荊山之玉九宮狂野靈便祿奉落保蠻服滿替蒙絡冥遇歐歍炮張啟化勤直三三節繕甲沙潊聖母神皇實感師錫愬苦四離四絕夙本踏船通巢銅錘花臉讬養僞書文奁五髒神香纓諧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