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麕骇雉伏”。形容惊怕躲藏。《新唐书·逆臣传下·秦宗权》:“自 关中 薄 青 齐 ,南繚 荆 郢 ,北亙 卫 滑 ,皆麕骇雉伏,至千里无舍烟。”
以下是关于成语“麇骇雉伏”的详细解释:
通过以上解析,可更精准地在历史叙事或文学创作中运用此成语,增强语言表现力。
《麇骇雉伏》这个词来源于《庄子·知北游》一篇中的典故。它的意思是形容人们在遇到困境和危险时,面临极大的恐惧和惊慌失措。
《麇骇雉伏》这个词是由四个汉字组成,分别是麇、骇、雉、伏。
麇(鹿的一种)的部首是鹿,拼音是qún,它的总笔画数是16。
骇(惊恐)的部首是马,拼音是hài,它的总笔画数是16。
雉(指雉鸟)的部首是隹,拼音是zhì,它的总笔画数是14。
伏(倒下;隐藏)的部首是亻,拼音是fú,它的总笔画数是6。
《庄子·知北游》中有这样的一段文字:“麇骇雉伏,起舞周流,日月易位而不知者,莫非夫子乎?”这里的麇骇雉伏用来形容人们对于世界的变化和事物的突发情况感到十分惊恐和不安。
在繁体字中,这个词的写法保持不变,仍然是《麇骇雉伏》。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可能会和现代稍有不同。根据古代文件和碑刻的记录,麇、骇、雉、伏的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但整体结构和意义基本保持一致。
这个词常常用于修辞和文学作品,下面是一个例句:
“生活中充满了许多未知和变数,我们常常会像《麇骇雉伏》一般感到惊慌和恐惧。”
与《麇骇雉伏》相关的组词有:麇群、骇人、雉毛、伏案等。
与《麇骇雉伏》相近义的词有:恐惧、惊恐、惊慌、惊惶。
与《麇骇雉伏》相反义的词有:平静、泰然、镇定、从容。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