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书箱、简册。 唐 柳宗元 《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前一通如来言以汚篋牘。”
“箧牍”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箧牍”指书箱与简册,泛指书籍或文书。其中:
该词最早见于唐代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前一通如来言以污箧牍。”此处“箧牍”指代书箱中的文稿,强调其作为文字载体的功能。
“箧牍”是典型的文言合成词,通过具体物件(书箱、简册)代指抽象概念(文献、文书),体现了古代汉语以物喻意的表达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用法,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箧牍》是一个汉字词语,意思是指用来存放文书文献的箱子。
《箧牍》这个词可以拆分为两个部分,分别是“⺥”和“牛”。
“⺥”是上面加了一个横折的“竹”字,它是表示“竹子”的部首,读音是“zhu2”,它的笔画数是6。
“牛”是一个独体字,表示“牛”的意思,读音是“niu2”,它的笔画数是4。
所以,整个词语“箧牍”的总笔画数是10。
《箧牍》这个词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在古代,文书文献非常重要,所以人们用箱子来存放这些文书,这个箱子就叫做“箧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语逐渐广泛使用,并传承至今。
在繁体字中,“箧牍”这个词的写法和简体字基本一致,只是筆劃稍有不同。它的写法分别是“笧”和“牘”,总筆劃数也是10。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所不同。而《箧牍》这个词在古代的写法是“篋牘”,其中,“篋”和“箧”的部分相同,都表达了用来存放文书的意思。而“牘”和“牍”的部分相同,都表示文书、文字。
1. 他打开箱子,里面放满了《箧牍》。
2. 这个古代文献可是保存在一只精美的《箧牍》里。
1. 箧牍箱:指专门用于存放箧牍的箱子。
2. 山珍海味箧牍:指存放山珍海味的文章或者笔记,引申为精美的美食文献。
近义词:书匣、文件柜
反义词:扔掉、销毁
败阵暴鳃八千里路云和月备洒扫拨房餔食长勺秤盘慈云匆剧从祀颠顔对枰二人夺防城库芬氲赶闲光电孤雊过求寒松毫铢鸡骨支牀进动觐对警乘矜异机上肉记账鹃魂亢位考测困弊利利洒洒林权鸾鹄在庭罗师末货南郑齧缺殴挝跑旱船袍仗山冢设算舍帐试工诗什书塾四季调駷飞苕亭通问纨褲膏粱委署武威五爪金龙恶紫夺朱闲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