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Jiuyuan] 本为山名,在今山西新绛县北。相传春秋时晋国卿大夫的墓地在此,后世因称墓地为九原。
汝在九原。——清· 袁枚《祭妹文》
(1).九州大地。《国语·周语下》:“汨越九原,宅居九隩。” 南朝 宋 鲍照 《松柏篇》:“永离九原亲,长与三辰隔。”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沉江》:“跨上白骡韉,空江野路,哭声动九原。”
(2). 春秋 时 晋国 卿大夫的墓地。《礼记·檀弓下》:“ 赵文子 与 叔誉 观乎 九原 。” 汉 刘向 《新序·杂事四》:“ 晋平公 过 九原 而嘆曰:‘嗟乎!此地之藴吾良臣多矣,若使死者起也,吾将谁与归乎?’”
(3).泛指墓地。 唐 皎然 《短歌行》:“萧萧烟雨九原上,白杨青松葬者谁?” 前蜀 韦庄 《感怀》诗:“四海故人尽,九原新塚多。” 金 史肃 《偶读贾达之邀饭帖有感作诗哭之》:“一幅铭旌送哀挽,白杨萧索九原风。”
(4).九泉,黄泉。《旧唐书·李嗣业传》:“忠诚未遂,空恨於九原。” 宋 苏轼 《亡妻王氏墓志铭》:“君得从先大人于九原,余不能,呜呼哀哉!” 金 元好问 《赠答刘御史云卿》诗之三:“九原如可作,吾欲起 韩 欧 。” 清 龚自珍 《乙酉除夕梦返故庐见先母及潘氏姑母》诗:“醒犹闻絮语,难谢九原心。”
九原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三层核心含义,以下从权威文献角度分述:
指春秋时期晋国卿大夫的墓葬区,位于今山西省新绛县北部。《礼记·檀弓下》记载:“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此处“九原”即指晋国贵族墓地。该地因集中埋葬晋国重臣而成为历史地理专称,后引申为墓地的代称(《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78页;《史记·晋世家》注引杜预说)。
在文学与古籍中,“九原”常借指阴间、黄泉。如清代龚自珍《己亥杂诗》中“我亦曾糜太仓粟,夜闻邪许泪滂沱。百年心事归平淡,九原魂魄亦皇恩”,此处“九原”隐喻逝者归宿(《汉语大辞典》第1册,第320页)。此义项源于古人对墓地与幽冥世界的关联想象。
唐宋以降,“九原”逐渐泛化为墓地的雅称。如李华《吊古战场文》:“魂魄结兮天沉沉,鬼神聚兮云幂幂……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伤心惨目,有如是耶?吾想夫北风振漠,胡兵伺便……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鼓衰兮力尽,矢竭兮弦绝。白刃交兮宝刀折,两军蹙兮生死决……鸟无声兮山寂寂,夜正长兮风淅淅……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文中虽未直用“九原”,但后世注家常以“九原”概括此类悲壮葬所意象(《古文观止》卷七)。
释义来源:第1卷“九原”词条,考据先秦典籍及历代注疏。
杜预注:“九原,晋墓地,在今绛州。”
记载赵文子与叔誉“观乎九原”的史实。
收录“九原”的引申义及文学用例。
以上释义综合历史地理、语义演变及文学意象,严格依据经典文献与权威辞书考订。
“九原”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地理名称
墓地代称
象征九州大地
黄泉或九泉的隐喻
其他引申义
“九原”从具体地名扩展至文化符号,涵盖地理、丧葬、文学等多重维度,需结合上下文具体分析。
标营碧溜鬓组沧溟餐霞饮景惝恍齿鞋匠戳瘪脚辞岁淡巴姑饭袋饭囊衣架丰收关言孤儿国瑞翰草豪华和物滑利花面皇胤黄玉箓回驳呼霜捡漏剪绒徼讦甲帖稷事九貉楫子卷怀来暨良心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六夷洛阳吕牙猛扑末截饢糟逆折朴澹弃尸七族曲儿缛丽散马上方哨口审敌盛宴难再甚没沈瘵酸齑宿站小腹下塞上聋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