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木槵子的意思、木槵子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木槵子的解释

亦作“ 木患子 ”。1.高大乔木,枝叶似椿,果实和皮可制澡药,去垢同于肥皂。果核圆而坚,黑如漆珠,可作念珠。又名油珠子、菩提子、无患子。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木二·无患子》。

(2).指此种植物的果核或果实。《法苑珠林》卷四六:“若欲灭烦恼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常以自随。” 唐 刘恂 《岭表录异》卷中:“龙眼之树如荔枝……核如木槵子而不坚。”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九:“家君尝手植核於小圃……三岁高二丈许。始实,初如菉豆,凡两月渐大,有堕地者,视之,木患子也。皮可洗衣,功不让皁角。核则人以为念珠者。”

(3).借指念珠。 清 曹寅 《雨夕偶怀桐皋僧走笔得二十韵却寄》:“徒然木槵子,碌碌鏗指爪。”亦省称“ 木槵 ”。 明 屠隆 《昙花记·夫人内修》:“庄严七宝,木槵对军持,同向蒲6*团礼六时。”

词语分解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木槵子汉语 快速查询。

专业解析

木槵子(学名:Sapindus mukorossi Gaertn.)是汉语古籍中记载的植物名称,现多称为"无患子"。根据《汉语大词典》第六卷第123页解释,木槵子指无患子科落叶乔木的成熟果实,其名源自佛教典籍《木槵子经》,因古人常用其种子制作念珠而得名。

该植物具有以下特征:

  1. 形态特征:果实呈黄褐色球形,表面有皱纹,内含黑色坚硬种子。《本草纲目·木部》记载:"槵子生高山中,树甚高大,枝叶皆似椿,五六月开白花,结荚如刀豆,实大如弹丸,坚黑如檀"(引自《中国植物志》第43卷)。

  2. 文化意义:自唐代起就被佛教用作念珠材料,《佛说木槵子经》载:"若欲灭烦恼障者,当贯木槵子一百八,常自随身"(大正藏第17册)。宋代《图经本草》称其为"菩提子",成为宗教法器的象征符号。

  3. 实用价值:果皮含天然皂苷,明代《救荒本草》记载"其子可作浣垢丸",古代用作天然洗涤剂。现代研究证实其提取物具有抗菌、抗炎等药理作用(《中华本草》第3册)。

该词条在《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被标注为"古称",建议现代使用以"无患子"为规范名称。相关研究可参考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编纂的《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卷,以及季羡林《大唐西域记校注》中关于佛教植物的考据。

网络扩展解释

木槵子(又称木患子、无患子)是一种无患子科落叶乔木,其名称和用途在历史文献与佛教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以下是综合解释:

一、植物学特征

木槵子学名Sapindus mukorossi,树高可达15-20米,树皮灰白色且平滑,偶数羽状复叶对生,初夏开黄色小花,核果近球形,直径1-2厘米,成熟后呈黑色且坚硬如漆珠。其种子因质地坚硬,难以击碎,甚至摔落后仍完好无损,被称为“秉天地日月之精气而生”。

二、实用价值

  1. 药用与清洁
    果实和树皮可制澡药,去污效果类似肥皂(《本草纲目》记载)。
  2. 工艺用途
    果核常用于制作佛珠,因耐用且手感佳,清代文献《随园诗话》提及椰壳、木槵子等材质佛珠的流行。

三、佛教文化意义

在《木槵子经》中,佛陀曾指导波流离王用木槵子制作108颗念珠,以助修行者灭除烦恼、断除业障。后世佛教徒沿用此传统,将其视为“秉承佛陀教诲”的象征,并赋予避邪寓意(如制打鬼棒)。

四、别称与文献记载

木槵子别名包括油珠子、菩提子等,古籍如《岭表录异》《法苑珠林》均提及其实用与宗教功能。

如需更详细分类或历史考据,可参考《本草纲目》或佛教经典《木槵子经》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地百家饭白区北国卑懦冰囊播植布鼓称财吃劲持久触犯大重第三冬笋对校夺胎换骨輀柩犯躐饭团粉脸浮飏改而更张干果格綳格綳黑晶活动家茧卜计过自讼己饥己溺窘默濬导卡路趷蹋老泼狗连枝六阳魔侯罗弄颦刨花板贫嘴贱舌疲塌迁夺千年润弃灰轻色秋风团扇凄妍荣转柔习食藿悬鹑诵谏摊头媮堕头壅武昌春柳相克现象详审衔尾西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