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稷契的意思、稷契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稷契的解释

稷 和 契 的并称。 唐 虞 时代的贤臣。 汉 王逸 《九思·守志》:“配 稷 契 兮恢 唐 功,嗟英俊兮未为双。” 汉 蔡邕 《再让高阳侯印绶符策表》:“臣闻 稷 契 之儔,以德受命,功德靡堪。” 唐 杜甫 《客居》诗:“ 稷 契 易为力, 犬戎 何足吞。” 明 方孝孺 《四月一日蒙赐宴浣花新建草堂感恩怀古偶作》诗:“徒抱 稷 契 心,莫覩 唐 虞 禪。”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稷契(jì qì)是汉语中一个具有深厚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特指上古贤臣后稷 与契 的合称。二人因辅佐尧舜治国安邦的功绩,被后世奉为贤臣典范,并衍生出多重文化象征意义。以下从词义、人物背景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一、词义解析

  1. 本义

    指代两位上古贤臣:

    • 稷:即周人始祖后稷,名弃,尧舜时期的农官,掌管农耕,教民稼穑,被尊为“五谷之神”。《说文解字》释“稷”为“五谷之长”,象征农业根基。
    • 契:商朝始祖,舜时任司徒,主管教化,推行伦理道德,促进社会和谐。《说文》载“契”本义为“刻”,引申为契约、治理。
  2. 引申义

    • 贤臣代称:自《尚书》起,“稷契”并称喻指德才兼备、辅佐明君的能臣。如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即以二人自喻抱负。
    • 治国理想象征:稷代表“养民”(农业经济),契代表“教民”(礼乐教化),合称体现儒家“衣食足而知荣辱”的治国理念。

二、历史人物考据

  1. 后稷(稷)

    • 身份:帝喾之子,周族始祖,《史记·周本纪》载其“教民稼穑,树艺五谷”,被尧举为农师。
    • 贡献:制定历法、培育良种,奠定华夏农耕文明基础,后世尊为“农神”。
  2. 契(商契)

    • 身份:帝喾次子,商族始祖,《史记·殷本纪》称其助禹治水有功,被舜任命为司徒。
    • 贡献:推行“五教”(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建立早期伦理体系,促进社会秩序稳定。

三、文化内涵与象征

  1. 儒家典范

    孔子推崇尧舜时代为理想治世,稷契作为核心辅臣,成为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具象化符号。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多次引二人事迹阐释“仁政”理念。

  2. 文学意象

    古代诗词常以“稷契”喻指怀才不遇或壮志未酬的士人,如陆游《杂感》中“稷契非不思,功名付悠悠”,抒写报国无门的悲慨。

  3. 政治隐喻

    历代改革家(如王安石)常借“稷契之志”表达改革农业、教化民众的抱负,凸显其重农兴教的政治主张。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稷契”词条释义及用例。
  2. 《说文解字注》(段玉裁):“稷”“契”字形与本义考释。
  3. 《史记·周本纪/殷本纪》(中华书局):后稷、契生平记载。
  4. 《尚书·舜典》(十三经注疏本):舜命契为司徒的原始文献。
  5. 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华书局):儒家对稷契功绩的阐释。
  6.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文学化用典例证。

网络扩展解释

“稷契”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两位贤臣,分别指后稷和契,均为唐尧、虞舜时期的杰出人物,常被并称以象征德才兼备的辅政典范。以下是详细解释:

  1. 身份与职责

    • 稷:即后稷,传说是周朝的始祖,擅长农业。他在舜帝时期担任农官,教导百姓耕种技术,被尊为“五谷之神”。
    • 契:商朝的始祖,舜帝时任司徒,主管教化与民政,以德政著称。《尚书》记载他“敬敷五教”,推动社会伦理建设。
  2. 历史与文学引用
    两人常被用作贤臣的代名词。例如:

    • 汉代王逸在《九思·守志》中称“配稷契兮恢唐功”,赞颂其功绩;
    • 杜甫诗句“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表达以他们为楷模的志向。
  3. 文化意义
    稷契并称体现了古代对贤能政治的推崇,后稷象征物质基础(农业),契象征精神文明(教化),二者结合代表治国安邦的理想模式。

  4. 相关考据
    《舜典》记载舜帝对稷、契的任命,后世文献如蔡邕《再让高阳侯表》亦强调他们“以德受命”的典范性。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尚书》或汉唐诗文中的具体用例。

别人正在浏览...

阿街被迫本趣粃蠹不上不落残疾儿童康复中心衬资楚荆出爻点试掉讦盯矃短歌泛拂放歹丰膺分事伏女府廷官暇好处黄落黄牛庙婚冠憬然迥绝旧对救火会就使集絃胶苦苦癞活鹿胶霿雺谬戾宁俭女人拜盘点愆滞起令随令杞柟秋心容光沙罗诗牌饰知算得台观誊録官铁林题目铜环脱免危岭辖戛闲咷气小愒晓纬夏浦谢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