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泰否的意思、泰否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泰否的解释

《周易》中的两个卦名。泰,谓天地交而万物通;否,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后以“泰否”指世道盛衰和人事通塞。 清 姚锡光 《东方兵事纪略》:“膏血竭於内,边防堕於外,岌岌不可终日。説者谓 中国 泰否通塞之机,或决於是云。”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泰否(tài pǐ)是古汉语中由两个反义单字构成的复合词,源自《周易》哲学体系,分别指代“泰卦”与“否卦”的简称,象征事物对立统一的状态变化。以下从词义、典籍依据及现代用法分述:


一、单字本义与合成词来源

    • 本义:通达、安宁、亨通。《说文解字》释为“滑也”,引申为通畅无阻㊟。
    • 哲学含义:在《周易》中为“泰卦”(䷊,乾下坤上),象征天地交合、万物通泰㊟。

      例:《周易·泰卦》:“泰,小往大来,吉亨。”

    • 本义:闭塞、困厄。《说文解字》:“不也”,表否定与阻滞㊟。
    • 哲学含义:对应“否卦”(䷋,坤下乾上),喻天地不交、上下隔阂㊟。

      例:《周易·否卦》:“否之匪人,不利君子贞。”

  1. 合成词“泰否”

    二字并列构成对立概念,表示“通顺与困厄”“顺境与逆境”的循环转化,体现《周易》“物极必反”的辩证思想㊟。


二、典籍中的核心释义

  1. 对立统一的哲学概念

    《周易》以“泰”“否”二卦揭示事物发展的两极状态:“泰”为阴阳交融、生机勃发;“否”为阴阳相背、停滞衰败㊟。二者相互转化,如《序卦传》云:“泰者通也,物不可以终通,故受之以否。”㊟

  2. 引申为人生境遇的象征

    古代文献常以“泰否”喻指人生或国运的顺逆起伏。如:

    • 王弼《周易注》:“泰者,物大通之时也;否者,物不能通之时也。”㊟
    • 《宋史·程颐传》引:“君子观泰否之象,以辨治乱之理。”㊟

三、现代用法与语境

现代汉语中,“泰否”属罕用书面语,多见于哲学、历史研究或文学修辞,强调:


权威参考来源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收录“泰否”词条,释为“《易》卦名‘泰’与‘否’的并称,喻通塞、顺逆”。
  2. 《周易》(中华书局点校本):泰卦(第十一卦)、否卦(第十二卦)原文及历代注疏㊟。
  3. 《说文解字注》(清·段玉裁):对“泰”“否”单字的形音义考释㊟。
  4. 《中国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系统阐释泰否二卦的哲学内涵㊟。

“泰否”是承载中国古典哲学辩证思维的核心语汇,其释义需立足《周易》本源,结合典籍用例方得透彻理解。


㊟ 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周易》及历代注疏。

㊟ 《周易·泰卦》象辞:“天地交,泰。”

㊟ 《周易·否卦》彖辞:“天地不交,否。”

㊟ 王弼《周易略例》:“泰否者,屈伸之象也。”

㊟ 《周易·序卦传》第十一、十二章。

㊟ 程颐《伊川易传》释否卦:“上下不交,天下无邦也。”

网络扩展解释

“泰否”是源自《周易》的一对哲学概念,其含义及延伸用法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基本含义
    “泰”与“否”是《周易》中的两个卦名:

    • 泰卦(䷊):象征天地阴阳之气相交,万物通达顺遂。卦象为乾下坤上,天在下、地在上,表示上下沟通、和谐共生。
    • 否卦(䷋):象征天地不交,万物闭塞衰败。卦象为坤下乾上,地在下、天在上,寓意上下隔绝、停滞不通。
  2. 引申意义

    • 世道盛衰:如“泰否通塞”指社会治乱与国运兴衰。
    • 人事际遇:形容个人境遇的顺逆,如“泰否之机”表示人生转折的关键。

二、读音与用法


三、文化内涵

这对概念体现了中国古代辩证思想,强调事物的动态转化,如《周易·系辞》所言“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清代姚锡光曾以“泰否”分析时局,称国家兴亡“或决于是”。


四、权威参考

别人正在浏览...

奥屋白苎歌背集标録並騖不好惹不礲不错擦头皮策罢船步出家人點校弟妇洞隐烛微恶稔祸盈焚祷覆翼赶人不可赶上刮缝官腔贵在知心顾曲周郞海滨骇浪喉长气短话本衁池歡哗检勑加上剂救禁籞倦鸟秬秠刻线劳动密集型垒七追斋沦阴落铜卖男鬻女偭规错矩旁邑佩衿批斗婆律清最弱蔕三尸五鬼上材上清童子韶光似箭沈埋慎守顺接笋笴缩伏跳身五凤相板向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