觅索的意思、觅索的详细解释
觅索的解释
寻找,搜索。《三国志·魏志·管辂传》:“君夜在堂户前,有一流光如燕爵者,入君怀中,殷殷有声,内神不安,解衣彷徉,招呼妇人,觅索餘光。”
词语分解
- 觅的解释 觅 (覓) ì 找,寻求:觅食。觅取。寻觅。搜觅。 数量单位,中国唐代南诏以十六枚贝为一觅。 寻找 笔画数:; 部首:见; 笔顺编号:
- 索的解释 索 ǒ 大绳子或大链子:索子。索道。钢索。绞索。线索。 搜寻,寻求:索引。思索。搜索。探索。 讨取,要:索还。索求。索取。勒索。 尽,毫无:索然无味。 单独:离群索居。 姓。 笔画数:; 部首:糸;
专业解析
"觅索"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觅”和“索”两个动词组合而成,在现代汉语中主要表示寻找、寻求、探索的意思,带有一定的主动性和目的性。其具体含义可以从以下角度详细解释:
一、 核心释义
- 寻找、搜寻: 指有目标地、仔细地查找或探索某物、某人或某种抽象事物(如答案、机会、真理等)。
- 例:他四处觅索失散多年的亲人。/ 学者们在古籍中觅索历史的真相。
- 寻求、追求: 侧重于为获得某种所需或所想的东西而主动努力。
- 例:年轻人总在觅索人生的意义。/ 艺术家不断觅索新的创作灵感。
二、 词义构成与辨析
- “觅”: 本义指寻找、寻求。强调主动去发现、探求。如“寻觅”、“觅食”。
- “索”: 本义指搜寻、求取。强调仔细、全面地查找或要求得到。如“搜索”、“索取”。
- “觅索”: 结合了“觅”的主动探寻和“索”的仔细搜寻、求取之意,整体含义比单个词更丰富,强调目的明确、态度认真、范围广泛或过程深入的寻找或追求行为。
与近义词辨析:
- “寻找”: 最常用,泛指一般的找,目的性可强可弱。
- “寻觅”: 与“觅索”意思最接近,常可互换,但“寻觅”可能更侧重过程,“觅索”更侧重目的和结果的获取感。
- “搜索”: 更强调仔细、系统地查找,常用于具体事物(如搜身、搜索房间)或信息检索(如网络搜索)。
- “探索”: 更侧重对未知领域的研究、试探和发现。
三、 使用场景与语体色彩
- 场景: 常用于书面语或较正式的场合,描述对知识、真理、人才、机会、物品、人物等的寻找或追求。也用于文学作品中表达情感或哲思。
- 语体色彩: 相较于“找”或“寻找”,“觅索”更具书面色彩和文学性,有时带有一定的庄重感或深沉感。
四、 引用参考
- 据《汉语大词典》记载,“觅”意为“寻找,寻求”,“索”意为“搜寻,求取”。“觅索”即“寻找,寻求”之意。
-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虽未单列“觅索”词条,但“觅”释为“寻找”,“索”释为“搜寻”,其合成词义符合构词规律和实际语用。
- 现代汉语语料库显示,“觅索”在书面语体,尤其是文学、学术、新闻报道中,用于表达深入、执着或有目的的寻找行为。
“觅索”是一个书面语色彩较浓的动词,核心含义是有目的地、仔细地寻找或追求。它融合了“觅”的主动探寻和“索”的仔细搜寻、求取之意,常用于表达对具体或抽象事物的深入探索和积极寻求。
网络扩展解释
“觅索”是一个汉语词语,读作mì suǒ,由“觅”(寻找)和“索”(探索)两个动词组成,属于联合式结构。以下是详细解释:
-
基本含义
指“寻找、搜索”,强调主动探求事物的真相、原因或解决方法。例如《三国志·魏志·管辂传》中的例句:“招呼妇人,觅索余光。”意为寻求他人残留的庇护或资源。
-
字义解析
- 觅:本义为寻找,如“觅食”“觅路”;
- 索:本义为探索、求取,如“索求”“探索”。
两字组合后,词义更侧重于深入、细致的探求。
-
使用场景
常用于描述学习、科研或工作中对答案、方法的持续探索。例如:“他多年觅索古籍,终得历史真相。”
也可用于抽象层面的寻求,如情感、灵感等。
-
近义词对比
- 寻觅:更口语化,侧重普通寻找(如“寻觅美食”);
- 探索:更强调系统性研究(如“科学探索”)。
“觅索”则介于两者之间,兼具“寻”与“究”的双重含义。
如需查看更多古籍引用或扩展例句,可参考汉典、沪江词典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拜认白瞎不复堪命不稳便垂哀春情踔踸翠哥促掐殚乏道头会尾登瀛洲对外关系敦确蹲守繁阜反戾诽谤飞挝高简革异格状光影黄童汇流环会钱挥犀滹沱诘朝经锄进馈瘠疲阑出猎俊榴裙明知故犯模棱两端杷杆船跑鞋曝腮跄跄伤毁扇枕温被生赖生腻绳外生憎事用收没属耳目琐散诉述苏州码子擡阁望游王尊驭味况吴钩巫祝小冤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