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收籴的意思、收籴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收籴的解释

收购粮食。《元典章·户部七·设立常平仓》:“ 至元 八年奏准随路常平仓收糴粮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收籴(shōu dí)是汉语中的复合词,由“收”和“籴”两部分构成:

综合释义:

指古代官府以行政手段强制收购粮食的行为,主要用于调节粮价、备战备荒或充实官仓。其核心特点是官方主导性和强制性,区别于民间自愿的粮食交易。


历史背景与制度特点

  1. 政策目的

    • 平抑粮价:在丰年低价收购余粮,防止“谷贱伤农”;荒年开仓放粮,抑制粮价暴涨(详见《汉书·食货志》常平仓制度)。
    • 保障军需:战时集中储备军粮,如唐代“和籴”实为变相赋税(《新唐书·食货志》载:“度支岁市粮,号为和籴,其实强取”)。
    • 赈灾备荒:充实义仓、常平仓,应对自然灾害。
  2. 执行形式

    • 强制摊派:按户等或田亩数强制征购,如宋代“科籴”“括籴”。
    • 低价收购:官府常以低于市价征粮,白居易《论和籴状》批判:“号为和籴,其实害人。”
    • 货币与实物税结合:部分朝代允许以钱折粮,但易滋生官吏盘剥(参考《宋史·食货志》)。

文献例证与权威引用

  1. 古代典籍

    • 《新唐书·食货志三》:“宪宗即位……收籴粟麦,贮于寺院,以备军需。”
    • 《文献通考·市籴考二》:“收籴之法,本为备荒。然吏或苛急,量斛深峻,民甚苦之。”
  2. 现代辞书

    •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第6卷:

      “收籴:官府征购粮食。籴,买进谷物。”

    • 《辞源》(修订本):

      “收籴:官府以法令形式收购粮食。唐代以后渐成赋税附加。”


相关概念辨析


参考资料来源:

  1.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2. 《辞源》(商务印书馆修订版)
  3. 《新唐书·食货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4. 《文献通考》(中华书局影印本)
  5. 白居易《论和籴状》(《全唐文》卷六百六十八)

(注:古籍原文可查阅“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权威数据库;现代辞书建议参考纸质版或官方授权电子版本。)

网络扩展解释

“收籴”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二、词源与结构

三、历史文献例证

据《元典章·户部七·设立常平仓》记载,元代曾通过常平仓制度“收籴粮斛”以调控粮价、保障民生。这一政策反映了古代政府对粮食市场的干预手段。

四、相关词汇对比

五、使用场景

该词现多用于历史文献研究或古汉语语境,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常被“收购粮食”“采购粮食”等表述替代。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粮食制度,可参考《元典章》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隘曲黯然无光八都白茶避节驳议不讳之朝常山舌超陟称嗟丹黻道家流道貌岸然盗幸點鬢敌日东挪西凑二惠竞爽犯历分身将阜陵浮朽皓衣横僿不文候楼会杂监纳简擢九牧苴服居圉刻减楞怔怔连持厘订烈祸灵辉论隲马坝人毛脚鸡马沙鸟书捏手捏脚女人拜拍案凭虚公子浅瞀切辞啓求丘甲毬子心肠舍长说辞说化条驳停务兔丘万家寨引黄入晋工程闲检歇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