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讼的意思、民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讼的解释

民众的诉讼事宜。《周礼·秋官·司寇》:“以两造禁民讼,入束矢於朝,然后听之。” 宋 周密 《齐东野语·端平襄州本末》:“民讼边备,一切废弛。”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讼指民间因财产、婚姻、契约等纠纷引发的诉讼案件,是古代司法体系中对民事争议的统称。其核心含义聚焦于百姓之间的法律争端,区别于涉及刑事犯罪的"刑狱"。

一、词义解析

  1. 字源释义

    • 民:泛指平民、百姓。《说文解字》释为"众萌也",即民众群体。
    • 讼:指争辩、诉讼。《周礼·地官·大司徒》载"凡万民之不服教而有狱讼者",郑玄注"争罪曰狱,争财曰讼",明确"讼"侧重财产纠纷。

      二者结合,"民讼"即百姓因权益争端诉诸官府的司法行为。

  2. 古代司法实践中的定位

    传统法律体系将"户婚田土钱债"等纠纷归为"细故",属州县自理案件。如《大清律例》规定,里甲、族长需先调解民事纠纷,调解不成方准诉至官府,体现"无讼"思想下对民讼的层级处理机制。

二、权威典籍例证

补充说明

由于未搜索到可直接引用的现代在线词典网页,以上释义综合《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中国古代法律辞典》(中华书局)等权威工具书内容,并援引《周礼》《唐律疏议》等原始法律文献作为语义佐证。建议进一步查阅专业辞书获取更系统解释。

网络扩展解释

“民讼”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在古代文献中使用,其含义和现代法律术语有所区别。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民讼”由“民”(民众)和“讼”(诉讼)组成,字面意思为民众之间的诉讼纠纷,特指需要通过司法程序解决的民间争议。

二、历史渊源

  1. 古代典籍记载
    • 《周礼·秋官·司寇》提到“以两造禁民讼”,指通过司法手段处理民众诉讼。
    • 宋代周密《齐东野语》中“民讼边备”的记载,表明当时民间诉讼与边防事务相关联。

三、使用场景

主要用于描述古代社会通过官府或司法机构调解、裁决的民间纠纷,涵盖财产、契约、婚姻等民事争议。

四、与现代术语的区别

现代法律中的“民事诉讼”是更广泛的概念,指通过法院解决民事权益纠纷的法定程序。而“民讼”更偏向历史语境,强调古代民众诉讼的特定形式。

五、总结

“民讼”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民间纠纷的司法管理机制,是研究中国法制史的重要词汇。若需了解现代相关制度,可参考“民事诉讼”概念。

(注:以上内容综合了多个权威来源,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周礼》等古籍原文或法律专业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匾部辩略冰盏笔扫千军钵多罗拨天关不求闻达禅要冲梯触拨潨潺酢器丹铅垩帚饭唅旛幢凤凰衔书感逝攻讦孤孑和均惊犯荆尸荆天棘地芵茪决胜战车军民居歆恐慑夸父追日良夫离害纚纚留芳百世龙凤呈祥録第旅帅毛羽零落猛盛暮晷嫋嫋婷婷巧立名目弃餐启化筇竹杖弃唾湫凹全洁三神捎手,捎手儿疏绌硕大土木之祸万籁俱寂蛙虾唯吾独尊五疵无神论香线习非成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