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2).古代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名。《通典·职官十四》:“ 后周 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则总管为都督之任矣。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至 隋 三都督并以为散官。 煬帝 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按此则都督之名微矣。”
(3).太平天囯官名。既管军政亦管民政,位在师帅之下,卒长之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各家有事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卒长尚其事于旅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
“旅帅”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军队中统领“旅”级编制单位的指挥官,后也延伸为对优秀军事领导者的泛称。其核心含义为“在行军或作战中表现出卓越能力的将领”。
《周礼》官制
最早见于《周礼·夏官》,为周代军事官职,统领五百人的旅级单位,属中级军官(下大夫),上承师帅(中大夫),下辖卒长。
隋代军事散官
隋炀帝改革军制时,将“帅都督”改称“旅帅”,作为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属于低级武职。
太平天国军政体系
太平天国时期,旅帅为基层军政官员,每旅帅管辖525户(即5个卒长),兼具军事指挥与民政管理职能,地位介于师帅与卒长之间。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喻在团队或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领导者,但需注意该词具有明显历史语境,日常使用较少。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周礼》《通典》等典籍或近代太平天国史料。
《旅帅》是指旅行中指挥军队或团队的领导者,也可以理解为旅游中的带队导游。他们负责规划和组织旅行中的行程安排,维护旅行中的秩序,并确保旅客在旅途中安全愉快。旅帅是旅行团或队伍的核心人物,他们具备丰富的地理知识、导览技巧和领导能力。
《旅帅》的拆分部首为⺾(疒尚),其中“⺾”为疒部首,表示与疾病、健康相关;“尚”为字的上部,表示在高处或上方。字的总笔画数为10画。
《旅帅》一词来源于汉语,是由“旅”和“帅”两个字组合而成。在繁体字中,旅帅的写法为「旅帥」。
在古代汉字中,旅帅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根据古代典籍文献和碑铭记载,旅帅的古字形可能与现代写法有细微差别,但整体结构基本保持一致。
1. 他是我们的旅帅,负责领队并引领我们探索这座美丽的城市。
2. 这位旅帅在旅行期间给予了我们很多有用的信息和建议。
1. 旅行 2. 旅客 3. 帅哥 4. 帅气
导游、领队、旅行家
旅客、团员、随行人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