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周礼》官名。统一旅之众。《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二千有五百人为师,师帅皆中大夫;五百人为旅,旅帅皆下大夫。”
(2).古代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名。《通典·职官十四》:“ 后周 改都督诸军事为总管,则总管为都督之任矣。又有大都督、帅都督、都督。至 隋 三都督并以为散官。 煬帝 改大都督为校尉,帅都督为旅帅,都督为队正:按此则都督之名微矣。”
(3).太平天囯官名。既管军政亦管民政,位在师帅之下,卒长之上。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各家有事讼,两造赴两司马,两司马听其曲直……不息,则卒长尚其事于旅帅。”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朝田亩制度》:“凡设军,每一万三千一百五十六家先设一军帅,次设军帅所统五师帅,次设师帅所统五旅帅,共二十五旅帅。”
《汉语大词典》中“旅帅”为古代军事职官名称,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历史阶段:
一、周代军制中,“旅”为军队编制单位,每旅辖五百人。《周礼·夏官》载“旅帅掌其众”,指统领一旅之长的中级指挥官。
二、唐代府兵制沿用该称谓,《新唐书·职官志》记载“旅帅统二队正,领兵百人”,职能为基层军事管理,辅助校尉处理军务及训练事宜。
从语义演变看,“旅”本义为军队编制,“帅”为统帅,复合词“旅帅”特指不同层级军官,兼具历史制度特征与军事文化内涵。权威典籍如《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华书局,2006)亦强调其职能随朝代军制调整而变化。
(参考来源:1.《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新唐书》中华书局点校本;3.《中国历代职官辞典》中华书局)
“旅帅”是一个具有多重历史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指古代军队中统领“旅”级编制单位的指挥官,后也延伸为对优秀军事领导者的泛称。其核心含义为“在行军或作战中表现出卓越能力的将领”。
《周礼》官制
最早见于《周礼·夏官》,为周代军事官职,统领五百人的旅级单位,属中级军官(下大夫),上承师帅(中大夫),下辖卒长。
隋代军事散官
隋炀帝改革军制时,将“帅都督”改称“旅帅”,作为州郡地方军事散官,属于低级武职。
太平天国军政体系
太平天国时期,旅帅为基层军政官员,每旅帅管辖525户(即5个卒长),兼具军事指挥与民政管理职能,地位介于师帅与卒长之间。
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比喻在团队或行动中表现突出的领导者,但需注意该词具有明显历史语境,日常使用较少。如需了解更多细节,可参考《周礼》《通典》等典籍或近代太平天国史料。
哀祈薄情无义悲疚便帽表功财团创始人触目兴叹出一头地大理诞诈灯火登瀛洲德让对空台笃实恶虐反古封豕长蛇风咏分鹿感觉更变官邪海舶合本还俗货主扈侍假易畿丞结茅九寰决定开肆慷喟廉夫两言练舁灵运俚亵铺床情义犬马恋主曲生三八制上清箓山楂身上十布失称私心松木阗凑通望僮謡绾组微母闾乌鸟虾荒蟹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