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hat becomes customary is accepted as right] 对某些错误的说法或做法习惯了,反而认为它是正确的。也作“习非胜是”
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汉· 扬雄《法官·学行》
本作“习非胜是”。语本 汉 扬雄 《法言·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谓错误成了习惯,反以为是对的。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五:“名实相乱,莫矫其失,习非胜是,终古不悟,可悲矣!” 田北湖 《与某生论韩文书》:“后人之於古人,人誉亦誉,人毁亦毁,因其一节之长,遗其全体之短,习非胜是,好恶不公,有起而匡谬正俗者,輒谓伤忠厚焉。” 梁启超 《新民说》八:“ 中国 数千年来,误此见解,习非成是。” 蔡寅 《变雅楼三十年诗徵序》:“不幸堕此幻象之中,又復局於所处之地位,习非成是,破觚为圆,粉饰廻护,幻以生幻。”
“习非成是”是一个汉语成语,以下为详细解析:
指对某些错误的行为或观念长期习惯后,反而将其当作正确的标准。该成语强调错误认知因重复而合理化,具有贬义色彩。
最早见于西汉扬雄的《法言·学行》:“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况习是之胜非乎?”()。部分资料提到《左传·宣公十五年》,但主流文献均以扬雄著作为源。
成语警示人们避免因长期接触错误而混淆是非,需保持清醒判断()。
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法言·学行》原文或权威词典释义。
习非成是这个词是由“习”、“非”、“成”和“是”四个汉字组成的。它的意思是人们错误地相信了错误的事情,或者是人们坚持错误的观点而不愿意改变。这个词通常用来形容固执、执拗或错误地坚持某种观念。
习(ㄒI / 丿一丿一一丨):部首为“丿”,总笔画数为5。
非(ㄈ|):部首为“非”,总笔画数为8。
成(ㄔIㄥ / 一一丨):部首为“⺅”,总笔画数为6。
是(ㄓ):部首为“口”,总笔画数为9。
习非成是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庄子·齐物论》中,原文是“习者成之,非者希之,以其非也成之。”意思是通过习惯而形成的观点,不一定就是正确的观点。
习非成是这个词的繁体写法为“習非成是”。
根据古代汉字的写法,习非成是这个词可以写成“習非成是”、 “習非爲是”或者“習非爲成”等。
他一直坚持他的观点,可惜他所坚持的是习非成是。
习惯、成见、误解
固执、执拗、钻牛角尖
开明、明理、明辨是非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