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冰盏的意思、冰盏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冰盏的解释

旧时卖冷食、冷饮或其他食品者所击的铜盏。 明 刘侗 于奕正 《帝京景物略·春场》:“立夏日,啟冰,赐文武大臣,编氓得卖买,手二铜盏叠之,其声磕磕,曰冰盏。” 清 潘荣陛 《帝京岁时纪胜·元旦》:“除夕之次,夜子初交,门外宝炬争辉,玉珂竞响……更间有下庙之博浪鼓声,卖瓜子解闷声,卖江米白酒击冰盏声,卖桂花头油摇唤娇娘声,卖合菜细粉声,与爆竹之声,相为上下,良可听也。”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远远在墙外卖凉货的小贩敲着‘冰盏’--那是一对小酒蛊似的黄晶晶的铜器,迭在掌中,可互击作响--叮泠有声。”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冰盏是汉语中具有历史特征的器物名词,指古代盛放冰块或冰镇饮品的容器,常见于明清时期。以下从形制、用途、文化内涵三方面解析:

  1. 器物形制与材质 冰盏多为铜制或陶瓷质地,形似碗盏而略深,口沿外翻便于持握,底部常设三足或圈足以隔热。《清稗类钞》记载其"径三寸许,高倍之",说明其小巧便携的特性。故宫博物院藏清代铜胎掐丝珐琅冰盏,器身錾刻缠枝花纹,印证其兼具实用与工艺价值。

  2. 实际使用场景 主要应用于夏季消暑,功能包含:

    • 冰镇瓜果:将冰块垫于盏底,上层放置时令水果保鲜
    • 冷饮盛器:盛装酸梅汤、冰酪等消暑饮品
    • 祭祀礼器:部分文献显示用于宗庙祭祀时供奉冰品
  3. 文化意象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常作为盛夏意象符号,如《红楼梦》第三十四回"袭人送冰盏与宝玉"的情节,既反映贵族生活细节,又暗喻人物关系。老北京俗语"打冰盏"特指走街贩卖冷饮的职业,该词收录于《北京话词典》,印证其语言活化石价值。

主要参考资料:

  1. 徐珂《清稗类钞》饮食类(中华书局电子版)
  2. 故宫博物院官网馆藏文物数据库
  3. 吕叔湘《北京话词典》商务印书馆1990版

网络扩展解释

“冰盏”是旧时中国民间用于售卖冷食、冷饮的响器,其含义及特点如下:

一、基本定义

冰盏是由两枚铜制碟形碗组成的敲击器具,主要用于吸引顾客注意。小贩通过敲击发出清脆的“嘀嘀嗒嗒”声,常见于冷饮、酸梅汤、果子干等夏季食品的售卖场景。

二、结构与使用

  1. 材质:生黄铜制成,表面磨光。
  2. 形制:碟形碗状,使用时夹在中指与无名指之间,小指托住下方碗底。
  3. 发声原理:通过上下碗的碰撞产生节奏声响,明代《帝京景物略》记载其声“磕磕”。

三、历史与场景

四、文化意义

作为传统市井文化的代表,冰盏声曾是老北京夏季的标志性声音符号,承载着市井生活记忆。现代多作为民俗表演道具重现(如长廊民俗展示)。

注:部分资料将“冰盏”解释为比喻冷漠的成语,但该用法缺乏广泛文献支持,建议以响器释义为准。

别人正在浏览...

翱翥边极徧省褊褼别宫産羊赤蛇川师慈眉善眼倒日簟纹如水诋諆斗牛场芳躅蜚虡封兽蜂游蝶舞浮翔光晕贯襁鼓笳狠切椒房亲接踵精驴禽兽津涉戟支跻致卷骂菊花石骝马柳庄相法离颜辘轳迈迹门塞维克米饮闹嚷搦笔盘龙之癖普冬冬强阵潜仙七精弃旧怜新寝不成寐求见却粒攘善荣槁如胶似漆散装十体势子殊群天人之辩提示土鼈微旨物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