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崤底的意思、崤底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崤底的解释

古地名。也称 渑池 。在 崤山 山谷之底。古代曾设 崤底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冯异 与 赤眉 战於 崤底 ,大破之。” 李贤 注:“ 崤 ,山名;底,阪也。一名 嶔岑山 。在今 洛州 永寧县 西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河南府》:“ 崤底 ,在县( 永寧县 )西北七十里,即 崤 谷之底也。亦曰 崤陂 ,一名 澠池 。 冯异 大破 赤眉 於此。”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崤底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地理意义的名词,指崤山山脉南麓的特定区域,现位于中国河南省洛宁县境内。该名称由“崤”(xiáo)和“底”(dǐ)组成:“崤”特指豫西崤山,属秦岭东段支脉;“底”指山麓或地势低平处,合称表示崤山南侧的山脚地带。

在历史文献中,“崤底”多与军事战略要地相关。例如《后汉书》记载,东汉建武三年(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部将冯异在此大败赤眉军,史称“崤底之战”。此役利用崤山地形“深谷高岸”设伏,成为古代山地作战的经典案例。

地理学角度分析,崤底地处崤山与洛河交汇处,属黄河中游峡谷地貌。其地质构造以寒武纪石灰岩为主,形成众多溶洞与断崖,构成天然关隘。唐代《元和郡县图志》称此地“扼秦晋之喉,控河洛之要”,印证其军事地位。

现代考古发现,崤底区域存有汉代烽燧遗址与古道遗迹,印证《水经注》所载“崤底道”的存在。该古道曾连接洛阳与长安,是古代丝绸之路东段的重要组成部分。

语言学考证显示,“崤”字最早见于《左传》,原指“两山相夹”的地形特征,后专指豫西崤山。“底”在古汉语中除指底部外,亦可表“深处”,如《说文解字》释“底”为“山居也”,与崤底地理特征相符。

网络扩展解释

“崤底”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崤底是古代地名,又称“渑池”,位于崤山山谷底部,因地形得名。该地曾设崤底关,是军事要地。

二、历史背景

  1. 军事事件:东汉初年,冯异在此大破赤眉军。《后汉书·光武帝纪上》记载:“冯异与赤眉战于崤底,大破之。”
  2. 地理考证:清代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提到,崤底位于永宁县(今河南洛宁)西北七十里,属崤谷底部,亦称“崤陂”或“渑池”。

三、地理位置

四、延伸说明

“崤渑”一词亦指崤底一带(如《后汉书·儒林传》),进一步印证其地域关联性。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及《读史方舆纪要》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埃墨鲍孤雁悲良弓长呼车注愁红绌乏粗纵打粗道训调夷放班風馬雲車凤苑遘结拐良为娼关限瓜子玉诡诞不经汉纲合合訇殷黄金鹗架车疆辅减死件子浃日极弊谨饬矩绳可歌可泣狂愎溃围离本灵诲六地马式靡跌蜜恋纳剌女招待攀援茎匹夫沟渎匹裂乾车凄静綦绣儒化骚人墨客舍菜石涅衰痿水泄不透缩水滔滔不断题位屯萃文罔显赫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