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地名。也称 渑池 。在 崤山 山谷之底。古代曾设 崤底关 。《后汉书·光武帝纪上》:“ 冯异 与 赤眉 战於 崤底 ,大破之。” 李贤 注:“ 崤 ,山名;底,阪也。一名 嶔岑山 。在今 洛州 永寧县 西北。” 清 顾祖禹 《读史方舆纪要·河南三·河南府》:“ 崤底 ,在县( 永寧县 )西北七十里,即 崤 谷之底也。亦曰 崤陂 ,一名 澠池 。 冯异 大破 赤眉 於此。”
“崤底”是一个历史地理名词,具体解释如下:
崤底是古代地名,又称“渑池”,位于崤山山谷底部,因地形得名。该地曾设崤底关,是军事要地。
“崤渑”一词亦指崤底一带(如《后汉书·儒林传》),进一步印证其地域关联性。
如需更完整的历史细节,可参考《后汉书》及《读史方舆纪要》原文。
《崤底》(xiáo dǐ)是一个地名词汇,指的是中国古代山脉名称崤山和盆地名称底地的结合。它既可以指崤山脉的山脊或山腰,也可以指崤山脉山麓的平原或低洼地带。
以解释《康熙字典》为准:
《崤》字的部首是山(山字头),另一个字是(小)。
《底》字的部首是页(书页面),再加上(氷)。
《崤》总共有11个笔画。
《底》总共有8个笔画。
《崤底》这个地名来源可追溯到中国古代,最早可见于《汉书·地理志》和《通志·地理志》等古籍中。
在繁体字中,“崤”和“底”保持不变。
在古代,崤底这个地名一般使用篆书、隶书或楷书形式来书写。具体的字形和结构略有变化。
1. 风景如画的崤底山脉,吸引了许多游客。
2. 崤底的盆地是农民们种植农作物的理想区域。
1. 崤山(xiáo shān):指崤山脉。
2. 底地(dǐ dì):指崤山脉山麓的平原或低洼地带。
近义词:
1. 邋遢(lā tà):指衣着不整洁或卫生状况差。
2. 邋塌(lā tā):指事物摆放不整齐或凌乱。
反义词:
1. 整洁(zhěng jié):指衣着整齐或卫生状况良好。
2. 整齐(zhěng qí):指事物排列有序或摆放规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