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曲与北曲的合称。南曲又称“南词”,北曲又称“北词”,故也合称为“南北词”。南曲以 唐 宋 大曲、 宋 词为基础,曲调用五音阶,用韵以南方(今 江 浙 一带)语音为标准,有平上去入四声。声调柔缓宛转,以箫笛伴奏。 宋 元 南戏及 明 清 传奇均以南曲为主。北曲用七音阶,用韵以《中原音韵》为准,无入声。声调遒劲朴实,以弦乐器伴奏,有“弦索调”之称。 元 杂剧都用北曲, 明 清 传奇也采用部分北曲。《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所收曲牌共二○九四个,其中南曲有一五一三个,北曲有五八一个。是研究“南北曲”音乐最丰富的参考资料。
南北曲是中国宋元时期形成的戏曲音乐分类,指南曲与北曲的合称,在音乐结构、用韵、风格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以下为详细解析:
南北曲是南曲(南词)和北曲(北词)的统称,分别代表宋元时期南方与北方戏曲、散曲所用的曲调体系。南曲以温州、永嘉为中心,北曲则主要流行于中原及北方地区。
特征 | 南曲 | 北曲 |
---|---|---|
音阶 | 五声音阶(宫、商、角、徵、羽) | 七声音阶(含变徵、变宫) |
声调 | 柔缓宛转,节奏舒缓 | 遒劲朴实,节奏紧凑 |
伴奏乐器 | 箫、笛等管乐为主 | 琵琶、三弦等弦乐(弦索调) |
用韵标准 | 江浙语音(保留入声) | 《中原音韵》(无入声) |
“南北曲”偶尔被引申为地域差异的比喻(如),但此用法非主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提示:若需了解具体作品或曲谱,可参考《九宫大成南北词宫谱》等古籍文献。
《南北曲》指的是古代中国戏曲中区分南曲和北曲两个主要曲种的总称。南曲指的是江南地区(包括苏州、杭州等)的曲艺形式,以其细腻、柔和的表演风格著称;北曲是指北京地区的曲艺形式,以其豪放、激情的表演方式而闻名。
《南北曲》的拆分部首和笔画分别是:“南”(亠+口),“北”(刀+㇒)和“曲”(曰+5)。共计6个笔画。
据考证,《南北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明代中期的文献中。当时,南、北曲艺开始逐渐形成各自独特的演唱风格和曲目剧本。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南北曲也成为了他们表达地域文化特色的一个象征。
《南北曲》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南北曲》。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南北曲的写法与现代相似,字形上稍有差异。
1. 南北曲艺的风格各具特色,彰显了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 2. 演员们通过精湛的技艺,将南北曲中的角色栩栩如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南方、北方、曲艺、曲目、戏曲
南京曲、山东曲、二进宫
西曲、外曲、异曲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