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格天的意思、格天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格天的解释

感通上天。语本《书·君奭》:“在昔 成汤 既受命,时则有若 伊尹 ,格于皇天。” 晋 葛洪 《抱朴子·务正》:“故 元 凯 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 宋 张元干 《瑶台第一层》词:“对熙旦,正格天同德,全 魏 分疆。” 明 唐顺之 《廷试策一道》:“臣闻保民所以格天也。”《儿女英雄传》第三九回:“九十生子,曾未前闻,乃翁之所以格天,与天之所以报翁。”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格天"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可分为三个层面阐释:

一、基本释义 "格天"由"格"与"天"两个语素构成。《汉语大词典》记载:"格"取"至、达到"义项时,本义为树木枝条相交的形态,引申为通达、感应的含义;"天"指自然之天或神明之天。二字组合成动宾结构,原义指"感通上天",如《尚书·君奭》"成汤克齐圣广渊,皇天眷佑,诞受厥命,抚民以宽,除其邪虐,功加于时,德垂后裔",即体现君王德行与天意相通的状态。

二、引申义项

  1. 政治伦理层面:特指君王的仁德感动上天,如朱熹《四书章句集注》注《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时强调"圣人之德,格于上下",指圣王通过修身实现天人合一的境界。
  2. 哲学思辨层面:明代王阳明《传习录》提出"格天即格心"的观点,将外在的"格天"转化为内在的心性修养,主张通过致良知实现天人感应。

三、历史语用演变 该词最早见于《尚书》记载的商周典诰,汉代经学家郑玄注《礼记》时强化其政治神学色彩。至宋明理学时期,程颢《识仁篇》赋予其"穷究天理"的新内涵,完成从宗教概念向哲学范畴的转化。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则回归文字学本义,强调"格天"作为动词结构的语法特征。

四、现代应用范畴 在现代汉语中主要用于历史文献解读和传统文化研究领域。《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指出,该词已成为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哲学、天人关系理论的核心术语,在考古学领域也常用于解读青铜器铭文中的祭祀记载。

网络扩展解释

“格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感通上天”,强调人的行为或德行能够通达天意,甚至影响自然规律。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格天”指通过德行或行为感动上天,使人与天意相通。该词源自《尚书·君奭》:“在昔成汤既受命,时则有若伊尹,格于皇天”,意为商汤因伊尹辅佐而感通上天。

二、引证与用法

  1. 经典文献

    • 晋代葛洪《抱朴子·务正》提到“元凯之佐登,而格天之化洽”,指贤臣辅佐使教化通达上天。
    • 宋代张元干《瑶台第一层》词中“正格天同德”形容君主与天同心同德。
  2. 扩展解释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补充了“通过努力改变命运”的引申义,认为“格天”可指人通过自身行为影响天地运行。但此说法更接近对原意的扩展,需结合语境理解。

三、应用场景

四、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尚书》《抱朴子》等典籍或权威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灯白螘报冰公事保厘徧师鳖行不入时宜步虚子逞强好胜冲口代指大丽花高医共识关垂光导纤维骨利海薻汗流满面毁形焦乱戒骄戒躁疾害叽哩呱啦鸡坛抉目胥门菊醴据义履方开燠克躬乐酣雷峯雷同伶官美丽门征敏速眸子南朝420—589内外夹攻屏落屏言亲密起营犬齿全始全终睿资神气十足试飞式样殊力淑穆私箧铁伐缇帙玩服罔已详谈鞋掌息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