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 鸣絃 ”。 1.《论语·阳货》:“子在 武城 ,闻弦歌之声。”原谓 子游 以礼乐为教,故邑人皆弦歌。后以“鸣弦”泛指官吏治政有道,百姓生活安乐。《后汉书·循吏传赞》:“一夫得情,千室鸣弦。” 李贤 注:“一夫谓守长也。千室谓黎庶。言上得化下之情,则其下鸣弦而安乐也。” 宋 曾巩 《送韩玉汝使两浙》诗:“使传东驰下九天,此邦曾屈试鸣弦。”
(2).拨动琴弦,使之作响。 三国 魏 曹丕 《燕歌行》之一:“援琴鸣弦发清音,短歌微吟不能长。”
(3).指琴瑟琵琶等弦乐器。 晋 陶潜 《闲情赋》:“仰睇天路,俯促鸣絃。” 南朝 梁简文帝 《戏赠丽人》诗:“但歌聊一曲,鸣弦未息张。” 唐 杨炯 《和郑校仇内省眺瞩思乡怀友》:“頽风暌酌羽,流水旷鸣絃。” 清 褚人穫 《坚瓠秘集·李近楼琵琶》:“《耳谭》载京师瞽者 李近楼 ,籍锦衣千户,善琵琶,能左右手。弹新声古曲,无不絶妙,平生羈愁哀怨,及人己胸中事,皆於鸣弦铁拨发之,令人髮上指,泪交下。”
(4).指弓弦。 唐 李白 《秋猎孟诸夜归》诗:“骏发跨名驹,雕弓控鸣弦。”
“鸣弦”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源自《论语·阳货》中孔子在武城听到弦歌之声的典故,指以礼乐教化百姓,后引申为官吏治理有方、百姓安居乐业。例如:
指拨动琴弦发出声音的动作,常见于文学描写。例如:
直接作为琴、瑟、琵琶等弦乐器的统称,如“鸣弦发清商”(《燕歌行》注引)。
部分文献(如)提到“鸣弦”可指弓弦,但此用法较为罕见,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该词核心含义围绕礼乐教化与音乐相关场景展开,需根据上下文选择具体释义。更多例证可参考《论语》《后汉书》及魏晋诗文。
《鸣弦》是一个中国词汇,意思是弦乐器上发出声音。鸣指发出声音的动作,弦指乐器上的弦。
《鸣弦》的部首是鸟字部,由“鸟”字组成。它的笔画数为16画。
《鸣弦》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代诗人崔凤贵的《金谷仙人夜语》中,形容古琴发声。后来在文学作品中,逐渐多用来形容弦乐器发出美妙的音乐。
《鳴弦》是《鸣弦》的繁体字写法。
在古代,鸣弦的汉字写法可能有所不同。古代的字形演变较为复杂,而且一字多义的情况也很常见,具体的古代写法需要进一步研究。
1. 演奏家用悠扬的琴声鸣弦,将观众带入了一个美妙的音乐世界。
2. 鸣弦之音,使人心旷神怡。
1. 弦乐:指使用弓弦或拨弦器演奏的乐器。
2. 弦音:指弦乐器所发出的声音。
3. 弦线:指弓弦或乐器上的细线。
1. 鸣响:指发出声音。
2. 鸣叫:指鸟类或动物发出声音。
1. 寂静:指没有声音或噪音。
2. 停止:指声音不再继续。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