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水沟。《周礼·天官·宫人》:“为其井匽,除其不蠲,去其恶臭。” 郑玄 注:“井,漏井,所以受水潦……匽猪,谓霤下之池,受畜水而流之者。” 孔颖达 疏:“宫中为漏井以受秽,又为匽猪使四边流水入焉。井匽二者皆所以除其不蠲洁,又去其恶臭。”《宋史·谢绛传》:“蝗亘田野,坌入郛郭,跳掷官寺,井匽皆满。” 清 冯桂芬 《上海重建武帝庙记》:“后为崇圣祠,祠有楼,最后为斋庖井匽之属。”一说“井匽”当读作“庰匽”;庰,通“ 屏 ”。指厕所,僻隐处。见 清 孙诒让 《周礼正义》卷十一。
“井匽”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井匽(jǐng yǎn)指古代用于排除污水秽物的水池和沟渠,属于卫生设施的一种。
“井匽”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污水处理的设施,是研究先秦至宋代卫生系统的重要词汇。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如“井底之蛙”),建议查阅《庄子》等文献。
井匽(jǐng dǐ)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从井口中拽出人或物。
井匽的部首为井,拆分后的左部为井(四点水),右部为匽。
井匽总共有10画。
井匽是一个古代汉字,来源于古代汉族民间所使用的字形。
井匽的繁体写法为井僉。
古时候井匽的写法与现代写法相似,只是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例如井的上方多画一横,下方可能有额外的竖画。
他从井匽中拽出了一个掉落下去的手机。
井匽目前没有常用的相关组词。
井匽的近义词可以是井斗。
井匽的反义词可以是井盖。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