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赋的意思、民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赋的解释

人民所纳的赋税。《汉书·食货志上》:“顺於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 明 高启 《赠杨荥阳》诗:“官庖尽炊藜,民赋半输绢。”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赋是汉语复合词,由“民”与“赋”二字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百姓向国家缴纳的税赋,特指古代以田亩、人口为基础的税收制度。以下从语义演变、古籍用例及现代延伸三方面详解:


一、字义解析与历史语境

  1. “民”的本义

    指庶众、百姓。《说文解字》释:“民,众萌也”,即平民阶层。在赋税语境中,“民”是纳税主体,如《周礼·天官·大宰》载“以九赋敛财贿”,郑玄注:“赋,口率出泉也”,强调民户的纳税义务。

  2. “赋”的源流

    本义为征收,后专指田税。《康熙字典》引《释名》:“赋,敷也,敷布其义”,引申为分摊税项。古代“赋”常与“税”并称,但“赋”更侧重按田亩、丁口征收的实物或货币,如《汉书·食货志》云“税谓公田什一……赋共车马甲兵”。


二、古籍中的“民赋”用例

  1. 财政制度记载

    《史记·平准书》载“量吏禄,度官用,以赋于民”,指国家根据财政需求向百姓征赋。此处的“民赋”体现税收的强制性特征。

  2. 民生负担的表述

    宋代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提及“民赋繁重,多流亡者”,反映赋税过重导致的社会问题,凸显“民赋”与百姓生计的紧密关联。


三、现代语义延伸与法律关联

当代语境中,“民赋”一词虽罕用,但其概念融入现代税收体系。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纳税人依法履行纳税义务”,延续了“民”作为纳税主体的历史内涵。相关税法释义可参考国家税务总局官网政策解读(www.chinatax.gov.cn)。


结论:“民赋”本质是以民众为对象的法定贡赋制度,贯穿中国古代至近代财政史,其演变折射出国家权力与基层社会的互动关系。需注意该词属历史词汇,现代表述宜用“民众赋税”或“公民纳税义务”以符合规范。

网络扩展解释

“民赋”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人民所纳的赋税”,常见于古代文献及历史语境中。以下从释义、结构、历史背景等方面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2.词语结构

3.历史背景与用例

4.与现代用法的区别

“民赋”是古代税收制度中的术语,强调人民对国家承担的经济义务,需结合具体历史背景理解。若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汉书》《明史》等典籍或相关经济史研究。

别人正在浏览...

阿倾半殖民地本事变移鼻青眼肿敝帚自珍仓仓皇皇澄渟赤槿饬谨黐擌楚观磁性材料点存督臣二鸿法防凫茈高名大姓怪言合共户枢讲钱简求纪传体戒忌经心金华腿老交情羸恶两岐歌疠气丽舞龙种罗列卤水禄秩眇薄麋鹿姿囊涩溺水弄精魂飘梁拼死捺命钳语庆辉清朗轻圆勤政聚会栖鵀人彘三无涉旬侍立守门员树欲静而风不停贴律网址稳吃三注戏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