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鸣条的意思、鸣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鸣条的解释

(1).风吹树枝发声。《古文苑》卷十一引 汉 董仲舒 《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 晋 成公绥 《啸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 宋 梅尧臣 《和人喜雨》:“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惜花四律>之二》:“微风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2).指随风动摇发声的树枝。 三国 魏 曹植 《橘赋》:“颺鸣条以流响,希 越 鸟之来栖。” 晋 陆机 《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3).古地名。在今 山西 运城 安邑镇 北,相传 商汤 伐 夏桀 战于此地。又名 高侯原 。《书·汤誓序》:“ 伊尹 相 汤 伐 桀 ,升自 陑 ,遂与 桀 战于 鸣条 之野,作《汤誓》。” 孔 传:“地在 安邑 之西。” 三国 魏 曹丕 《秋胡行》之一:“ 鸣条 之役,万举必全。”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鸣条"是汉语中具有双重语义的复合词,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两个角度解析:

一、气象现象与历史典故

"鸣条"最早见于古代气象观测记录,指代风吹树枝发出声响的自然现象。西汉桓宽《盐铁论》记载:"商纣为丘而天下散,汤武伐鸣条而朝市无改",此处"鸣条"特指商汤与夏桀决战之地(今山西运城境内)的风声异响,引申为重大变革的征兆。东汉王充《论衡》进一步阐释:"夫风犹元气,辩物之声音,鸣条之类是也",将鸣条现象纳入古代元气学说体系。

二、植物学别称

在植物学领域,"鸣条"作为古称特指蔷薇科苹果属植物沙果(Malus asiatica)。据《中国植物志》记载,该名称源于其枝条受风时叶片摩擦产生的特殊声响特征,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及华北地区。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载录:"沙果,俗呼鸣条,实似林檎而小",印证了该植物在中医药领域的应用历史。

(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中国历史地名大辞典》《中国植物物种志》等权威文献编纂)

网络扩展解释

“鸣条”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自然现象、具体事物、历史地名三个层面理解:

一、自然现象

指风吹树枝发出的声响,常用于古代文献描述自然环境。例如:


二、具体事物

指随风摇摆发声的树枝本身,如:


三、历史地名

指商汤击败夏桀的古战场,位于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的鸣条冈(又名高侯原):


使用场景

  1. 文学描写:多用于古诗词中渲染环境氛围,如“熏风有意不鸣条”(鲁迅诗句)。
  2. 历史研究:特指商夏更替的决战地,如“解愠,阜财,谁唱南风兴盛世;寻根,拜祖,我陈俎豆上鸣条”(例句)。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古文苑》《啸赋》等典籍,或参考山西运城地方志。

别人正在浏览...

不教之教财产保全蝉珥鸱顾赤洒洒斥幽仇杀出补聪明伶俐撺拳拢袖毳袍瑳切蛋清诋让干吾攻劘觥酌工作人员国有蛊心丧志餄餎闳厰嘉材藠头惊跳锦囊还矢进种善羣计穷鸠居鹊巢狙谲刻峻腊田良莠不一粝米麟笔灵华没代梅真木位蔫烟尿肥牛闺破家县令铅红起酵铨取蘧蒢阙廷散淡子擅长蛇盘镜十成九稳石冻视文四聪擿挡五斗米道闲整谐慢西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