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风吹树枝发声。《古文苑》卷十一引 汉 董仲舒 《雨雹对》:“太平之世,则风不鸣条,开甲散萌而已。” 晋 成公绥 《啸赋》:“动商则秋霖春降,奏角则谷风鸣条。” 宋 梅尧臣 《和人喜雨》:“夕风不鸣条,甘润忽周普。”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惜花四律>之二》:“微风欲来勤插棘,熏风有意不鸣条。”
(2).指随风动摇发声的树枝。 三国 魏 曹植 《橘赋》:“颺鸣条以流响,希 越 鸟之来栖。” 晋 陆机 《猛虎行》:“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3).古地名。在今 山西 运城 安邑镇 北,相传 商汤 伐 夏桀 战于此地。又名 高侯原 。《书·汤誓序》:“ 伊尹 相 汤 伐 桀 ,升自 陑 ,遂与 桀 战于 鸣条 之野,作《汤誓》。” 孔 传:“地在 安邑 之西。” 三国 魏 曹丕 《秋胡行》之一:“ 鸣条 之役,万举必全。”
“鸣条”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可从自然现象、具体事物、历史地名三个层面理解:
指风吹树枝发出的声响,常用于古代文献描述自然环境。例如:
指随风摇摆发声的树枝本身,如:
指商汤击败夏桀的古战场,位于今山西运城安邑镇北的鸣条冈(又名高侯原):
若需进一步了解历史细节或文学引用,可查阅《古文苑》《啸赋》等典籍,或参考山西运城地方志。
《鸣条》是一个汉字词语,含义是指用来发出声音的细长木条或金属条。
《鸣条》的部首是鸟(鳥),拆分后是鸟和更。
《鸣条》共有10个笔画。
《鸣条》一词源于古代汉语,是由两个字组成的词语。
在繁体字中,鸣字的形状与简体字相同,而条字的形状略有差异。
在古代汉字中,鸣字的写法与现代相似,而条字的古代写法是「條」。
1. 他用一根鸣条敲打铜制乐器,发出悦耳的音乐。
2. 惊人的一幕出现了,一只小鸟一下子飞进了鸣条中。
鸣声、条状、条纹、鸣叫
音条、击梆、敲鸣
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