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破家县令的意思、破家县令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破家县令的解释

谓地方长官手中的权力,足以使人破家灭门。 明 敖英 《东谷赘言》卷上:“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予谓此言,强宗豪右当常诵之,庶几不敢作姦犯科也。”《醒世恒言·卢太学诗酒傲王侯》:“夫人道:‘何消气得,自古道:破家县令。’只这四个字,把 汪知县 从睡梦中唤醒,放下了怜才敬士之心,顿提起生事害人之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破家县令"是汉语中具有警示意义的成语,指古代县令虽官职不高,却能凭借地方行政权力使百姓家庭衰败。该成语最早见于明代冯梦龙编纂的《醒世恒言》第二十九卷:"大尹道:'不见你兄弟,难以断案。你对他破家县令,灭门刺史。'",形象揭示了封建官僚制度下地方官员对民众生活的重大影响。

从构词角度分析,该成语为偏正结构,"破家"作状语修饰"县令",核心语义聚焦于县令职权带来的破坏性结果。据《汉语大词典》解释,"破家"意为"耗尽家产","县令"指"一县之长",二者组合形成借代式比喻,暗含"权力滥用可致民不聊生"的社会批判意味。

在历史文献中,该成语常见于三类语境:

  1. 官场警示:清代汪辉祖《学治臆说》强调"勿为破家县令",规劝官吏审慎用权
  2. 司法案例:《封氏闻见记》记载唐代县令妄断田产纠纷致百姓家破人亡的实例
  3. 文学创作:清代李伯元《官场现形记》多次运用此语揭露晚清吏治腐败

现代《中国成语大辞典》指出,该成语在当代多用于强调基层权力监督的重要性,常与"灭门刺史"对仗使用,形成强化表达效果。其现实意义在于警示公职人员谨记"权为民所用"的执政理念,避免因权力失控造成严重后果。

网络扩展解释

“破家县令”是一个源自明代的历史成语,主要用来形容地方官员滥用职权、横征暴敛,导致百姓家破人亡的社会现象。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该成语字面指“能让百姓家庭破碎的县令”,比喻地方官员(尤其是基层官吏)凭借手中权力肆意欺压百姓,甚至造成民众倾家荡产。其核心含义强调封建时代地方权力的专横与危害。

2.出处与原文

成语最早见于明代敖英的《东谷赘言》,原文为:“人有恒言:‘破家县令,灭门刺史。’”。这句话常与“灭门刺史”连用,共同反映地方官员对百姓的压迫,县令对应基层,刺史(类似知府)对应更高层级的权力。

3.历史背景与社会批判

4.用法与结构

5.争议与延伸

有少数解释认为该成语形容官员“为执法不顾家庭安危”(如),但此说法与主流文献不符,可能为现代误读。实际语境中,成语始终以批判官员暴政为核心。


“破家县令”是封建官僚体系的缩影,既是对历史现象的批判,也对现代社会治理具有警示意义。如需更多案例或文献原文,可参考《东谷赘言》及明代白话小说《醒世恒言》。

别人正在浏览...

白马王子八阵便翾朝家酬酹丑生辞曹毳袍道士打漩子等速调梅反法同盟忿斗缝织干丝戈法耇长勾践河街皇祖考欢呼鼓舞火前茶结状忌禁开度揽凳连状露第偻背偻指灭除蜜橘末尘貊头乃耳南北郊酿酒怒特平行嫔御强盗清检秦缺热斗輮蹈世妇石鼓文时和岁丰双铧犁霜栗四香阁腾誉剔挑外类外生女忘魂文例小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