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侍从官的冠饰。蝉,蝉文。珥,珥璫。后借指高官。《北齐书·赵郡王叡传》:“ 须拔 ( 叡 小名)进居蝉珥之荣,退当委要之职。”《南史·朱异传》:“后除中书郎,时秋日,始拜,有飞蝉正集 异 武冠上,时咸谓蝉珥之兆。”
“蝉珥”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官职或身份象征,具体解释如下:
蝉珥(chán ěr)指古代侍从官员冠帽上的装饰物,由“蝉文”和“珥璫”两部分组成,后引申为高官的代称。
除字面意义外,“蝉珥”还代指两类特殊群体:
汉代起,官员冠饰逐渐形成等级制度,蝉形与珥璫的组合多见于侍中、常侍等职,体现身份与权力。这一传统延续至南北朝,成为文学中常见的借代手法。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北齐书》《南史》等史料原文。
《蝉珥》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它的意思是指在蝉翼上的珠串。蝉是一种昆虫,它的翅膀纤薄透明;珠串则指一串由珠子组成的装饰品。因此,蝉珥表示在蝉翅上的珠子串。
《蝉珥》的第一个汉字“蝉”由“虫”字旁和“禾”字旁组成,它的部首是“虫”,共12个笔画。
第二个汉字“珥”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王”字旁,右边是“耳”字旁,它共10个笔画。
《蝉珥》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中的《卫风·十亩之间》一篇中。在这篇诗中写到:“匪蝟既畏,匪蝉既翱翔,矧伊牛羊之常茸。”这里的“匪蝉”即指蝉的翅膀上挂着的珠串,也就是蝉珥。
《蝉珥》在繁体中的写法为「蟉爾」。
在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有所变化,所以《蝉珥》在古代的写法可能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由于缺乏确切的古代文献记载,我们无法得知《蝉珥》在古代的精确写法。
1. 她头上戴着一串美丽的蝉珥,引人注目。
2. 这条项链是由蝉珥组成的,非常精致。
组词:蝉翅、珠串、耳环。
近义词:蝉翅、昆虫装饰。
反义词:平凡、普通。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