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苍茫无际。 南朝 宋 宗炳 《明佛论》:“况过此弥往,浑瀚冥茫,岂復议其边陲哉。” 唐 沉佺期 《答魑魅代书寄家人》诗:“何堪万里外,云海已冥茫。” 明 高启 《青丘子歌》:“造化万物难隐情,冥茫八极游心兵。” 潘漠华 《归后》诗:“那灼耀灼耀的街灯,将一切都陶醉到冥茫无边的境里。”
(2).虚空;渺茫。 唐 李翱 《祭从祖弟秘书少监文》:“报施之道,冥茫孰知。” 王统照 《号声集·沉船》:“忧郁的已往,冥茫的未来,全个儿纵横交织在他的心网中。”
(3).谓死亡。《苕溪渔隐丛话前集》卷二五引 宋 徐铉 《吴王挽词》:“倏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
“冥茫”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解析:
苍茫无际
指空间或景象的广阔、朦胧,常用于描绘自然场景。例如:“在冥茫的江面上,远远地驶来一条小船”。南朝宋宗炳《明佛论》中也有“浑瀚冥茫”的表述,形容无边无际的浩渺。
虚空渺茫
多用于抽象概念,如对未来的迷茫或不可预知性。例如王统照《沉船》中“冥茫的未来”,以及汉典提到的“对于冥茫的未来,他不禁有些担心”。
隐喻死亡
在特定语境下指代生命的终结,如宋代徐铉《吴王挽词》中“倏忽千龄尽,冥茫万事空”。
“冥茫”兼具具象与抽象的双重性:
该词多用于文学创作或抒情场景,需结合上下文理解具体指向。如需进一步溯源,可参考《汉典》或古典文献。
冥茫是一个形容词,用来描述景象或状态时的模糊、朦胧、遥远的样子。它可以表示深远、模糊或不易被捉摸的事物,也可以指对某种情况或感知的无能为力。
冥(míng)的部首是日(rì),总笔画为8。
茫(máng)的部首是艹(cǎo),总笔画为8。
冥茫这个词来源于古代汉语,在《诗经·秦风·无衣》中首次出现:“冥冥之冥,瞽瞽之瞽。”后来演变为现代汉语中的冥茫。
冥茫的繁体字是 “冥蒙”。
在古时候,冥茫的汉字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它的基本形状和意义没有发生太大的变化。
1. 在这片茫茫大海中,我感到冥茫无助。
2. 夜晚的大雨中,城市变得冥茫一片。
冥河、冥思、冥冥、茫茫、茫然等。
朦胧、模糊、幽暗、不可捉摸。
明朗、清晰、明亮、确凿。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