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朔的意思、请朔的详细解释
请朔的解释
谓附庸请求奉行宗主国的正朔,愿为藩属。朔,指正朔,开国帝王新颁行的历法。 南朝 梁 王僧孺 《谢赐于陀利所献槟榔启》:“入侍请朔,航海梯山。” 隋 薛道衡 《老氏碑》:“自我开运,耀德戢兵;感义怀仁,称藩请朔。”
词语分解
- 请的解释 请 (請) ǐ 求:请求。请示。请假(?)。请命。请战。请教(刼 )。请愿。请君入瓮。请缨(喻请战杀敌)。 敬辞,用于希望对方做某事:请进。请坐。请安。请便。 延聘、邀、约人来:请客。请柬。邀请。 谒
- 朔的解释 朔 ò 农历每月初一:朔日。朔望(“朔日”和“望日”)。 始:“皆从其朔”。 北方:朔方。朔漠(北方沙漠地带)。朔气。朔土。 笔画数:; 部首:月;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请朔”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向古代诸侯国或藩属向周天子(或中央王朝)请求颁赐朔政(即下一年的历书)的行为。这一行为具有重要的政治和文化象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表示臣服与尊奉正朔:
- “朔”指每月初一,引申为历法、正朔。在周代及后世中央集权王朝,“颁朔”(天子向诸侯或地方颁发历书)是天子行使统治权、确立时间秩序的标志。
- “请朔”则是地方诸侯主动请求天子赐予历书,这首先是一种政治表态,表明自己承认天子的权威,愿意遵循中央王朝制定的历法(正朔),是臣服和归顺的象征。它象征着地方政权在时间制度上对中央的认同和依附。来源:《周礼·春官·大史》:“正岁年以序事,颁之于官府及都鄙,颁告朔于邦国。” 郑玄注:“天子颁朔于诸侯,诸侯藏之祖庙。” 这体现了颁朔的权威性,而“请朔”则是诸侯主动请求获得这份权威的象征。
-
履行政治义务与维系礼制:
- 在周代礼制中,诸侯有义务在每年秋冬之交(通常是季冬或孟春),派遣使者前往京师(洛邑或后来的王朝都城)朝觐天子,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请朔”。这被视为诸侯对天子应尽的职责(“述职”的一部分)。
- 通过“请朔”,诸侯获得下一年的历书,才能在其封国内正确地举行祭祀、农事、行政等各项活动,确保其统治区域内的时间与中央同步,维系礼乐制度的运行。来源:《左传·文公六年》:“闰月不告朔,非礼也。闰以正时,时以作事,事以厚生,生民之道,于是乎在矣。不告闰朔,弃时政也,何以为民?” 这段话虽直接讲“告朔”(诸侯接受朔政后于每月初一在祖庙举行的仪式),但强调了遵循正确历法(朔政)对于治国安民的根本重要性,而“请朔”是获得正确朔政的前提。
-
象征王朝更替与正统性:
- 新王朝建立后,向四方“颁朔”是其宣示天命所归、确立新正朔的重要举措。相应地,地方政权或归附者向新王朝“请朔”,则是承认其统治合法性和正统性的关键行为。
- 历史上,新王朝建立或政权更迭时,周边政权是否“请朔”,往往被视为是否臣服新朝的标志。
“请朔”一词,生动体现了中国古代“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政治理念和“大一统”思想。它不仅仅是一个获取实用历书的技术性行为,更是一个具有深刻政治内涵的礼仪性、象征性活动,核心在于地方政权通过请求和接受中央王朝的历法,来表达对其统治权威的承认、臣服与归顺,并履行维系礼制和国家时间秩序统一的政治义务。
相关延伸:
- 告朔饩羊: 成语“告朔饩羊”源于此制度。指诸侯每月初一(朔日)用活羊(饩羊)在祖庙祭祀,并宣告天子所颁朔政(即本月政令)。后比喻徒具形式、应付了事的虚文。来源:《论语·八佾》:“子贡欲去告朔之饩羊。子曰:‘赐也!尔爱其羊,我爱其礼。’” 这反映了孔子对“告朔”礼仪象征意义的重视。
网络扩展解释
“请朔”是一个具有历史背景的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一、核心含义
根据高权威性来源(、),“请朔”指古代附庸国主动请求奉行宗主国的历法(正朔),以此表示政治归顺。例如南朝文献中“入侍请朔”即描述藩属国通过接受宗主国历法来确立臣属关系。
二、字义分解
- 请:请求、请示。
- 朔:本义为农历每月初一(),引申为帝王颁布的历法(正朔),象征统治权威()。在政治语境中,“朔”特指宗主国制定的时间制度。
三、延伸背景
- 历史意义:接受正朔是古代确立藩属关系的重要仪式,如隋代薛道衡《老氏碑》中“称藩请朔”即体现这一政治行为()。
- 文化象征:朔月(初一)在文学中常象征新生与神秘(),但“请朔”一词更侧重政治层面的臣服含义。
四、常见误读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请朔”理解为日常的“请教”,可能是对字面义的拆分引申,但缺乏历史文献支持。建议优先采用古代政治术语的释义。
别人正在浏览...
安全检查呗音襃艳八下里本波逼照尘动承籍吃荤饭出举兴生当地耽饶打扫滇缅公路发帘焚祷够得着滚球聒耳古学股长海氛憨呆寒埆豪壮欢慕佳好嘉士劫持九井就席捐国絶艺烂石凉凉缕续美唐谬迂贫顇枇杷求采权闭烧埋钱审顾朔野算囊锁闼桃花年命天津快板驼鷄未如诬诞黠鬼闲步祥华象肖香烛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