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行仁政的方策。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夫竭智附贤者,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必树伯迹。”
“仁策”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通过仁慈的策略或政策解决问题,强调在治理或处事中融合仁爱与智慧。以下是详细解释:
“仁策”由“仁”(仁慈、仁爱)和“策”(策略、计策)组成,字面意思为“施行仁政的方策”。它主张以仁爱为基础,通过智慧的方法达成目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仁政”的理念。
仁慈与策略的结合
该词强调在处理事务时,既要秉持仁慈之心,又需运用谋略,避免单纯依靠强制手段。例如,在治国或管理中,通过惠民政策(如减轻赋税)而非武力镇压来赢得民心。
历史出处
最早见于汉代王褒的《圣主得贤臣颂》:“夫竭智附贤者,必建仁策;索人求士者,必树伯迹。”,文中指出贤明的君主会依靠仁政和智慧策略来治理国家。
“仁策”不仅是一个历史概念,在现代社会也倡导以人性化方式解决问题,例如企业管理中的“员工关怀制度”或国际关系中的“人道主义援助”。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对“德治”与“智慧”并重的价值取向。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历史案例或现代应用,可参考《圣主得贤臣颂》原文或相关儒家政治理论文献。
仁策是一个结合了仁和策两个字的词语,它既有仁德之意,又有智谋计策的含义。这个词可以用来形容一个人既有仁爱的品德,又具备明智的决策能力。
仁策这个词的拆分分别是:“人”和“二”以及“竹”和“筆”。其中,“人”是表示人类、人们的意思,而“二”是表示事物分开的意思。“竹”是表示竹子的意思,“筆”是表示书写和表达的工具。
根据部首的不同,仁策可以归类为“人字旁”和“竹字旁”的汉字。
根据笔画的统计,仁策一共有11个笔划。
仁策这个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易经》中的一句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句话中承载了古代中国人理想的国家构建和人际关系的理念,其中的“仁策”就代表了智慧和才略。
在繁体中,仁策的写法是「仁策」。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仁策的形状略有不同。例如,唐代的写法是「仁策」。
1. 他是一个仁策兼备的领导者,能够平衡公平和效率。
2. 在面对困境时,他总能够找到最合适的仁策来解决问题。
仁德、善策、仁义、智策
仁智、仁略、智德、智慧
刻薄、狡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