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豸冠。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吏戴的帽子。冠之柱卷系铁铸成,故称。 明 无名氏 《鸣凤记·鄢赵争宠》:“牙牌紫綬两垂腰,铁豸金章逞贵豪。”参见“ 獬豸冠 ”、“ 柱卷 ”。
“铁豸”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用于描述古代执法官吏佩戴的特定冠饰。以下是详细解释:
铁豸指古代御史等执法官员所戴的帽子(即“豸冠”),其冠顶的柱状装饰(柱卷)由铁铸成,故得名。这种冠饰是官职身份与执法权威的象征。
词源关联
文献记载
明代戏曲《鸣凤记·鄢赵争宠》中曾出现“铁豸金章”的描述,印证了其作为官场身份标志的用途。
铁豸体现了古代司法体系对“刚正不阿”的追求,铁铸材质暗喻执法者需如铁般坚毅公正,而獬豸元素则强化了辨明善恶的职能属性。
该词属于生僻古语,现代汉语中极少使用,多见于历史文献或古典文学研究。由于搜索结果权威性较低,建议进一步查阅《中国古代官制辞典》等专业资料核实细节。
《铁豸》是一个汉语词汇,形容一个人非常刚强、坚硬。原指古代工具上用来刻削木材的铁质刀具,后来引申为形容一个人的性格强硬,毫不妥协。
《铁豸》的拆分部首是金(铆钉)和⻉(血字旁),部首组合的意义为“铁”。它的笔画数为10画。
《铁豸》一词源于古代的文字。在中国古代,由于当时的工具制造水平有限,所以木工、石匠等职业常常使用铁豸来刻削木材、石材等。后来,人们将“铁豸”作为一个象征力量、坚固、坚毅的词语。
《铁豸》的繁体字为「鐵豸」。
在古代,「豸」的写法不同于现代。古时候写作「豸」的字形,左右两边也都有“|”,类似现代的「」的样子。
1. 他的性格像铁豸一样坚定不移。
2. 面对困境,他展现出了真正的铁豸精神。
3. 坚守原则是他的铁豸。
组词:铁石心肠、铁板一块、钢筋铁骨
近义词:坚决、刚毅、果断
反义词:软弱、妥协、优柔寡断
班茅崩坼茶叙迟壅抽心舍辞愬戴鸡佩豚倒行打破沙锅璺到底定科鼎味斗象方巾丑凡口飞越凫船郛郭付之东流冠珥冠世黑衣郞红虾诲谟奸誉介绍所狂奔烂额焦头廊第乐事劝功乐书两畿躶肤緑洲孟秋绵衣冥极命令句木解弄椀萍流评头论足苹藻巧偷豪夺石堤师公戏霜庭谁生説古话叔祖丝窠碎裂饕兵痌心疾首推校晚唐体文君司马辒凉车无偏鲜磊下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