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勑牒的意思、勑牒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勑牒的解释

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勑牒榜乡村。”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臣于去年十二月,于 江寧府 准 福州 公文送到勑牒一道,就差臣权知 明州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邵南神术》:“ 郭 怒,取勑牒示之。”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勑牒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官方文书形式,由"勑"与"牒"二字复合构成。从文字学角度解析:"勑"为"敕"的异体字,《说文解字》释作"诫也",本义指帝王诏命;"牒"指简札文书,《广韵》注为"书版曰牒",特指官方颁发的凭证文件。

在历史文献中,勑牒特指唐宋时期由中书省起草、皇帝签发的任官凭证。《宋史·职官志》记载:"凡除授之制,中书省拟奏,得旨则给勑牒",其形制为绫锦装裱,钤盖尚书吏部告身之印。这类文书主要用于三品以下官员的职务任命,与五品以上官员使用的"制书"形成等级差异。

现存实物可见于敦煌文书P.3722号《唐天复二年勑牒》,内容包含除官事由、职衔授予及签署机构等信息。其行文格式遵循"门下:……主者施行"的固定程式,结尾注明年月日及中书令、侍郎等联署官员姓名,印证了《唐六典》所载的文书制度。

网络扩展解释

“勑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方文书,具体解释如下:

一、基本释义

勑牒(拼音:chì dié)指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主要用于传达君主诏令或行政指令。其中:

二、历史用例

  1. 唐代:白居易《杜陵叟》诗中提到“手持勑牒榜乡村”,反映里胥(基层官吏)持皇帝文书到乡村公示的场景。
  2. 宋代:曾巩在《明州谢到任表》中提及通过“勑牒”被任命为明州知州,说明其作为官职任免凭证的功能。

三、结构与用法

四、相关延伸

“勑牒”与“敕牒”通用,后者更常见于现代文献。类似文书还包括“圣旨”“诏书”等,但“勑牒”更侧重具体行政指令的传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书制度,可查阅《唐六典》《宋史》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鼇里夺尊白头新表述菜子油常可词隐皴剥大虫不吃伏肉隄封谛实多歧发号布令费想風不鳴條附增付诸东流乖迕官所锢塞合榻花鞴扇慌促渐诈街头计官尽底金邻津要淃淃科征劳扰料简离骚刘纲麻带没卫默记模効南纪排拂清欢日以为常尚然声势浩大疏神司祝桃李不言,下自成行腾说天台路迷通绰通时合变童行吐心吐胆威迫利诱武关五侯第武陵滩舞夏小老板西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