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 唐 白居易 《杜陵叟》诗:“昨日里胥方到门,手持勑牒榜乡村。” 宋 曾巩 《明州谢到任表》:“臣于去年十二月,于 江寧府 准 福州 公文送到勑牒一道,就差臣权知 明州 。” 宋 洪迈 《夷坚甲志·邵南神术》:“ 郭 怒,取勑牒示之。”
“勑牒”是古代中国的一种官方文书,具体解释如下:
勑牒(拼音:chì dié)指载有皇帝命令的文书,主要用于传达君主诏令或行政指令。其中:
“勑牒”与“敕牒”通用,后者更常见于现代文献。类似文书还包括“圣旨”“诏书”等,但“勑牒”更侧重具体行政指令的传达。
如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文书制度,可查阅《唐六典》《宋史》等典籍。
勑牒(chì dié)是一个汉字词语,拆分部首为力和片,共有11画。
勑牒的来源可追溯到古代文书上所用的一种公文格式。在古代官府办理重要公务时,常会发给官员一种称为“勑牒”的文书,用以传达命令或指示。
勑牒在繁体字中写作「勑牒」。
古代汉字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然而,我无法直接为你提供古代汉字的写法,因为我只有现代汉字的信息。
1. 收到勑牒后,他立即执行命令。
2. 立下军令状的勑牒,将永久珍藏。
勑使、拜勑、勑书、告勑、勑发
命令、指示、通知
请求、恳求、托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