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惭愧惶恐。 唐 韩愈 《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县尹,愧慄难为情。”
“愧栗”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kuì lì,主要用于形容因自身过错或错误而产生的复杂情绪,结合了惭愧与恐惧的双重含义。以下是详细解析:
核心含义
由“愧”(惭愧、羞耻)和“栗”(因害怕而发抖)组合而成,表示因过失或不当行为感到既羞愧又惶恐不安的心理状态。例如:
唐·韩愈《燕河南府秀才》诗:“鄙夫忝县尹,愧慄难为情。”
此处描写了因身居要职却未能尽责而产生的愧疚与不安。
延伸用法
常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中,强调内心的矛盾与自我反省,如面对批评、失误时的复杂情感。
“愧栗”生动刻画了人在道德或行为失误后的心理状态,结合了羞愧与恐惧的双重情感,常见于古典文学或正式表达中。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例句或古籍出处,可参考韩愈诗文或权威词典。
愧栗(kuì lì)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愧(kuì)和栗(lì)。
愧字的部首是心,总共有10个笔画;栗字的部首是木,总共有5个笔画。
愧栗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至《书经·尧典》。在古代,愧栗表示的是敬畏、惧怕的意思。
愧栗的繁体字为懼慄。
古代汉字写法的愧栗与现代有所不同,例如愧字古时候写作慝,栗字的古时候写作实。
1. 他因为犯错而愧栗不已。
2. 想到自己的错误,他感到愧栗万分。
愧怍、愧疚、栗光、栗顺等。
惭愧、羞愧、胆怯。
勇敢、无畏、大胆。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