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蝌蚪文字的意思、蝌蚪文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蝌蚪文字的解释

蝌蚪书。《水浒传》第七一回:“﹝ 何道士 ﹞对 宋江 説道:‘小道家间祖上留下一册文书,专能辨验天书。那上面自古都是蝌蚪文字,以此贫道善能辨认。译将出来,便知端的。’”《花城》1981年增刊第2期:“天书。这是一块龟板,上面密密麻麻,歪歪斜斜刻着几行蝌蚪文字。”亦省称“ 蝌蚪文 ”。 清 袁枚 《新齐谐·孔林古墓》:“有石榻,榻上朱棺已朽,白骨一具甚伟,旁置铜剑,长丈餘,晶莹緑色,竹简数十页,若有蝌蚪文者。”参见“ 蝌蚪书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蝌蚪文字,又称“科斗文”、“科斗书”或“蝌蚪篆”,是中国古代一种形态独特的书体。其名称源于其笔画形态与水中蝌蚪相似,主要特征及含义如下:

一、 命名由来与形态特征

“蝌蚪”之名直观描绘了该字体的笔画特点:起笔处圆润粗重,收笔纤细尖锐,形似蝌蚪的头大尾细之态。这种书体常见于先秦时期的竹简、玉器或青铜器铭文,因以刀笔刻写于竹木,受材质影响,笔画自然呈现头粗尾细的蝌蚪状。其结构保留篆书体系,但线条更具象形趣味,是古文字演变过程中的特殊形态。

二、 历史记载与文献佐证

蝌蚪文在《尚书》《春秋》等典籍的传抄历史中常被提及。据《晋书·束皙传》记载,西晋时发掘的战国魏襄王墓(汲冢)竹简,文字“漆书皆科斗”,即用漆书写,字如蝌蚪,印证了其作为先秦古文载体的真实性。汉代学者孔安国在整理孔子旧宅壁中发现的《古文尚书》时,亦描述其文字“头粗尾细,似科斗之虫”,进一步确立了蝌蚪文与先秦古文的关联。

三、 文化意义与后世影响

蝌蚪文被视为篆书向隶书演变过程中的过渡形态,对研究汉字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它不仅反映了书写工具(简牍、刻刀)对字形的影响,也体现了早期汉字象形思维的遗存。后世书家偶有仿作蝌蚪篆以追慕古风,但其作为实用书体随时代发展逐渐消亡,成为古文字学与书法史中的独特研究对象。


主要参考文献来源:

  1.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华书局点校本)关于“古文”书体的论述。
  2. 《晋书·卷五十一·束皙传》(中华书局校勘本)汲冢竹书“科斗文字”记载。
  3. 孔颖达《尚书正义》(上海古籍出版社整理本)引孔安国《尚书序》对蝌蚪形态的描述。
  4.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关于先秦墨书与蝌蚪文关系的分析。

网络扩展解释

蝌蚪文字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释:

一、古代文字形态(主流含义)

蝌蚪文字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特殊字体,主要特征为:

  1. 形态特征:笔画头粗尾细,形似蝌蚪,故得名。
  2. 历史记载:最早见于商代晚期,由甲骨文演变而来,多用于青铜器、玉器、竹简等器物上的铭文或祭祀文字。
  3. 文献记载:《水浒传》中提及道士辨认天书时使用蝌蚪文字,《汉典》等古籍也将其描述为篆文变体,属于早期汉字发展阶段的书写形式。

二、现代引申含义

  1. 潦草字迹:当代语境中,可形容书写不规范、字迹难以辨认的情况,如学生作业或快速书写时的潦草字体。
  2. 网络用语:少数情况下指代网络流行符号(如重复字符构成的“蝌蚪字”),但此用法非主流且缺乏权威文献支持。

提示:若需进一步了解蝌蚪文的历史演变或具体文物案例,可参考《花城》杂志1981年增刊、《新齐谐·孔林古墓》等文献中的记载。

别人正在浏览...

巴山虎卑局备料壁门鉢那厕筹吹笙庙出名大祲达权知变大人先生调函妒能害贤凡劣分竹贵宝桂剧鼓足护弁计斗负才戒规讦谏极妙卷端拘确科经刻露廓大蜡屐瘌痢灵贶立时三刻庐冢埋声晦迹谩辞哗説弥旷明利铭心摩砻滂洋评议千遍万遍启报清行任算箬下酒折锉寿人刷勘孀姑书槁溯流穷源条儿糖通国讬天险德香官相提而论详选小龙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