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闹蛾的意思、闹蛾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闹蛾的解释

古代一种头饰。剪丝绸或乌金纸为花或草虫之形。 明 刘若愚 《酌中志·饮食好尚纪略》:“自岁莫正旦,咸头戴闹蛾,乃乌金纸裁成,画颜色装就者;亦有用草虫、蝴蝶者。” 清 王夫之 《杂物赞·活的儿》:“以乌金纸剪为蛺蝶,朱粉点染,以小铜丝缠缀针上,旁施柏叶。迎春,元日,冶游者插之巾帽, 宋 柳永 词所谓‘闹蛾儿’也,或亦谓之‘闹嚷嚷’。” 清 陈维崧 《望江南·岁暮杂忆》词之一:“人鬭 南唐 金叶子,街飞 北宋 闹蛾儿。”参见“ 闹鹅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闹蛾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名词,指古代元宵节期间女性佩戴的一种蛾形头饰,常以金银丝、绸缎或彩纸制成,兼具装饰性与节庆象征意义。以下是详细释义:

一、本义与形制

“闹蛾”亦称“闹鹅”“闹嚷嚷”,特指仿照飞蛾形态制作的节日头饰。其工艺以金银丝编织为骨架,缀以绸缎、羽毛或彩绘纸片,部分镶嵌珍珠、琉璃等饰物,造型精巧灵动。因佩戴时随步履颤动如蛾舞,故得“闹”之名(《汉语大词典》电子版)。

二、佩戴习俗与文化象征

此饰物盛行于唐宋至明清时期,是元宵节“闹元宵”习俗的重要组成部分。女性将其插于发髻或贴在额间,寓意祈求吉祥、驱避灾邪。南宋周密《武林旧事》载:“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印证其作为节令标志性饰物的地位(中华书局点校本)。

三、文学意象与民俗关联

“闹蛾”频繁出现在古典诗词中,成为元宵盛景的典型意象。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即以“蛾儿”(闹蛾)烘托节日氛围。其流行与古代“扑灯蛾”民俗相关——元宵夜百姓提灯出游,飞蛾趋光而聚,被视为热闹吉兆,头饰造型由此衍生(上海古籍出版社《元宵节俗研究》)。

四、现代传承与演变

当代传统工艺复兴运动中,“闹蛾”作为非遗元素重现于部分地方节庆。例如江苏南通地区的“仿生绢花”技艺仍保留其制作工艺,但佩戴习俗已逐渐融入舞蹈道具、文创设计等新载体(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

参考资料:

  1. 《汉语大词典》(电子版),“闹蛾”词条释义
  2. 周密《武林旧事·卷二·元夕》,中华书局,2007年
  3. 辛弃疾《稼轩长短句》,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4. 萧放《元宵节俗的历史变迁与当代意义》,《节日研究》,2010年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传统美术项目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闹蛾”是一个具有多重含义的词汇,具体解释需结合不同语境:

一、作为古代头饰(主要含义)

  1. 形制与材质
    指中国古代女性佩戴的一种装饰物,通常用丝绸或乌金纸剪裁成花朵、草虫(如蝴蝶、蛾子)形状,并绘制须子、翅纹等细节。
  2. 使用场景
    多见于元宵节、春节等节庆,常与“雪柳”“春幡”等头饰搭配,体现节日氛围。例如明代文献记载,女性在元旦时会佩戴乌金纸制成的闹蛾,或点缀草虫、蝴蝶造型。

二、作为成语(较少见)

部分资料提到“闹蛾”可比喻“对琐事过度焦虑”,由“闹”(烦扰)和“蛾”(趋光扑火的习性)组合引申而来。但此用法在权威典籍中较少出现,可能属于地域性或现代引申义,需结合具体语境判断。

三、补充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酌中志》《杂物赞》等古籍原文(参考、5)。

别人正在浏览...

碑贴鼻凹里砂糖不饱和烃参讨测量觇标陈情表沉吟未决吃搭搭大事不糊涂东髽恩相法家纷薄分齐浮惑构会狗口里生不出象牙和易怀民剪彩狡害节纪棘鈎禁脔壻跼步絶怜夸论窾曲鲁洁妇轮环罗计马克思主义闷棍妙妓裒合浅伪请政虬髯客羣衆运动三赖草善女神差鬼使神庥食分师工食膳赎买岁饫肃心桃弧棘矢鼗武透爽头繇外侧文鸡五袴歌象形拳晓昏小蓝呢轿子夏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