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和乐平易而厚道的人。《诗·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郑玄 笺:“岂弟,乐易也。” 宋 孔平仲 《孔氏谈苑·岂弟君子》:“ 王介 得知 常州 , 刘贡甫 以语謔之, 介 曰:‘ 贡甫 非岂弟君子。’”《儒林外史》第四回:“轿子将近,远远望见老父母两朵高眉毛,一个大鼻梁,方面大耳,我心里就晓得是一位岂弟君子。”
"岂弟君子"是汉语中较为罕见的通假用法,正确写法应为"恺悌君子",该成语出自《诗经·大雅·卷阿》:"岂弟君子,来游来歌",其中"岂弟"通"恺悌",读作kǎi tì。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该词由两个核心语义构成:
单字训诂
整体释义 《十三经注疏》解释为"和乐简易之德人",现代可理解为形容品德高尚、待人宽厚、平易近人的贤者形象。该词在汉代经学著作《汉书·张禹传》中被班固引述为"天子褒有德,显有功,皆刻诸玉板,藏之金匮,恺悌君子,民之父母",可见其作为儒家理想人格的典范地位。
在历时语义演变中,欧阳修《醉翁亭记》"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的表述,被清代学者方苞评价为"深得恺悌君子之旨",说明该词已扩展至对文人雅士的赞美。现代汉语使用中多用于学术著作或正式场合,如钱钟书《管锥编》评陆机《文赋》时即用此典。
“岂弟君子”是一个出自《诗经》的成语,以下是详细解释:
发音:kǎi tì jūn zǐ(部分文献也标注为qǐ dì jūn zǐ,但主流读音为前者)
含义:指和乐平易、宽厚仁德的人,形容品德高尚且待人亲切的君子。
原始出处
源自《诗经·小雅·青蝇》:“岂弟君子,无信谗言。”
郑玄注解:“岂弟,乐易也”,即“乐易”指性格和悦、平易近人。
其他文献引用
《诗经·湛露》《卷阿》等篇目也使用该词,强调君子的德行与仪态。
“岂弟君子”是褒义成语,强调君子的亲和力与道德修养,常用于文学或正式语境。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诗经》原典及汉代郑玄注疏。
飙举瘥疠茶礼乘车戴笠斥泽吹糠见米醇嘏辞别从容就义猝暴焠轮打短当家刀剑貂珥刁虐多愁善感恶事传千里歌舞乖阔贯日行辈禾弟环主交谪筋竿巾舃计偕簿绝无仅有浪沤老天隔不了一层纸连漫猎角力所不及騄耳罗纨棉纱密和磨莹捏手捏脚排告漂杀披瞽普博攘盗山色识才尊贤使符数骂説场殊勋天球仪提前同母翫华诿諈武关享嗣乡下气晓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