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四仲的意思、四仲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四仲的解释

(1).农历四季中每季的第二个月的合称。即仲春(二月)、仲夏(五月)、仲秋(八月)、仲冬(十一月)。《史记·封禅书》:“五月尝驹,及四仲之月祠。”《汉书·李寻传》:“辰星主正四时,当效於四仲;四时失序,则辰星作异。”

(2).古代天文学名词。指十二辰的卯、酉、子、午。《淮南子·天文训》:“太阴在四仲,则岁星行三宿。” 高诱 注:“仲,中也。四中,谓太阴在卯、酉、子、午四面之中也。” 刘文典 集解:“ 陶方琦 云:《占经》二十三引 许 注:‘太阴,谓太岁也;四仲,子、午、卯、酉也。’”参见“ 十二辰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四仲是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与岁时文化中的重要概念,具体指四季中每个季节的中间月份,即仲春、仲夏、仲秋、仲冬四个月份的合称。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仲”指一季的第二个月,四仲即四季之仲月的总称,对应农历二月、五月、八月、十一月。这一概念源自古代对自然节律的观测,如《礼记·月令》记载:“四仲之月,日夜分而寒暑平”,体现了古人以四仲划分季节变化的规律。

从天文历法角度,四仲与二十四节气相关联。例如仲春包含春分,仲夏含夏至,仲秋含秋分,仲冬含冬至,这四个节气分别标志昼夜长短的转折点。汉代《淮南子·天文训》进一步将四仲与星象结合,称“四仲者,所以齐星辰之行也”,表明其在天文观测中的指导作用。

在礼制文化中,四仲月被赋予特殊意义。《周礼》记载周天子于四仲月举行祭祀活动,如“仲春祭日,仲夏祭地,仲秋祭月,仲冬祭天”,成为后世礼仪制度的参照标准。唐代《通典·礼典》亦提到“四仲之祭,所以顺阴阳之位”,反映出四仲在调和人与自然关系中的哲学内涵。

文学领域常以四仲作为时间意象,如《楚辞·九章》中“望四仲而勿迫”,借四仲表达对时光流转的感悟。宋代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释“四时行焉”时,亦引四仲为例说明季节更迭的规律性。

网络扩展解释

“四仲”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包含以下两种含义:

一、农历四季的第二个月份

指每个季节的中间月份,即:


二、古代天文学术语

指十二辰中的四个方位:


补充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爱杀安营下寨败于垂成备名卑辱波速裁翦菜馔参问超群拔类朝堂成命鹑鷇催促怠放待时守分钓璜公顶制笃近举远二河水繁漫风牛更练鼓腹含哺诡谬和俗皇王华年徽猛进啖畿县溘然长往口珠莲舟林柯躏蹂溜边马入华山马尾民典纳石失内手跑破鞋酦醅浦漊钱席青苹风曲面毵娑绳察兽瓦孙登啸屠破慰省五行相胜巫云些子儿翕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