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俄的意思、沙俄的详细解释
沙俄的解释
指沙皇统治下的 俄国 。
词语分解
- 沙的解释 沙 ā 非常细碎的石粒:沙子。沙石。风沙。沙尘。沙砾(沙和碎石块)。沙漠。沙丘。沙滩。沙洲(江河里由泥沙淤积成的陆地)。沙暴。沙浴。沙疗。沙鸥(文学上指栖息岸边沙地的鸥一类的水鸟)。 像沙的东西:沙糖
- 俄的解释 俄 é 短时间:俄尔。俄然。俄顷。 笔画数:; 部首:亻;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沙俄(Shā É),是汉语中对俄罗斯沙皇国(Царство Русское, Tsarstvo Russkoye)及俄罗斯帝国(Российская империя, Rossiyskaya imperiya)的简称,特指1547年至1917年间由沙皇统治的俄罗斯政权。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词源与字面释义
- “沙”:音译自俄语“Царь”(Tsar),意为“皇帝”或“凯撒”,源于古罗马称号“Caesar”。该词在汉语中固定指代俄罗斯君主。
- “俄”:即“俄罗斯”的简称。
- 合称:直译为“沙皇统治的俄罗斯”,强调其君主专制政体性质。
二、历史政权定义
沙俄涵盖两个连续的历史阶段:
- 俄罗斯沙皇国(1547–1721)
伊凡四世(伊凡雷帝)加冕为首位沙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领土扩张政策。
- 俄罗斯帝国(1721–1917)
彼得大帝改称“帝国”,但汉语仍沿用“沙俄”统称。1917年二月革命推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标志沙俄终结。
三、历史影响与文化符号
- 领土扩张:鼎盛时横跨欧亚大陆,成为世界面积最大的帝国之一(如吞并西伯利亚、中亚)。
- 专制象征:以“沙皇专制”(Царизм)为政治核心,农奴制、东正教为国本。
- 中国近代史关联: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侵占中国东北150余万平方公里领土,“沙俄”成为汉语中殖民侵略的历史指代符号。
权威参考来源:
- 《辞海》(第七版)· 历史分册: “沙俄”词条释义,上海辞书出版社.
- 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历史卷: “俄罗斯帝国”条目,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沙皇制度研究专题”,2019年刊.
网络扩展解释
“沙俄”是中文语境中对“沙皇俄国”(即俄罗斯帝国)的简称,特指1721年至1917年间由罗曼诺夫王朝统治的君主制国家。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词源与基本定义
“沙俄”一词由“沙”(沙皇)和“俄”(俄罗斯)组成。其中“沙”源于俄语“царь”(沙皇)的音译,意为“皇帝”。该词常被用来指代封建专制、扩张主义盛行的俄罗斯帝国时期。
二、历史时期
- 时间范围
沙俄始于1721年彼得一世加冕为“全俄罗斯皇帝”,终结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尼古拉二世政权。
- 重要阶段
- 扩张期(18世纪):彼得大帝推行西化改革,叶卡捷琳娜二世通过战争吞并克里米亚、波兰等地。
- 衰落期(19世纪至20世纪初):农奴制矛盾激化,克里米亚战争(1853-1856)失败暴露国力衰退,最终因一战和革命崩溃。
三、政治与社会特征
- 君主专制:沙皇拥有绝对权力,通过农奴制和官僚体系维持统治。
- 领土扩张:200多年间通过战争吞并超过2000万平方公里土地,包括中亚、西伯利亚及中国西北地区(如1860-1881年侵占中国约40万平方公里领土)。
- 社会矛盾:经济落后、阶级分化严重,成为1917年革命爆发的深层原因。
四、国际影响
沙俄是欧洲传统列强之一,曾参与反法同盟击败拿破仑(1812),并与英法争夺黑海控制权(克里米亚战争)。其扩张政策深刻影响了欧亚地缘格局。
五、与中国的关系
19世纪中叶起,沙俄通过《瑷珲条约》《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侵占中国东北、西北领土,总计约150万平方公里。
如需进一步了解沙俄具体事件(如改革、战争),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网页。
别人正在浏览...
谙习傍接板门剥割北籁变奏曲炳如观火簸箩参互澄芬怆惋初来乍到大军叠影丐乞寒尘合庆后步匠黎羁畜讦害祭天颗粒朗晏两码事联系人离纚六一炉鸾鷄蛮婆暝霭铭记不忘母养南讹南溟女戒攀高枝儿盘据破心强志青莲界倾偃球寒气象日中必昃山竹声位十清九浊肆直搜捕洮河绿石他途挺起途迳外府文祖无性缃缣小竖笑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