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inferior meal] 指粗劣的饭菜
尧王天下也,…粝粢之食,藜藿之羹。——《韩非子·五蠹》
(2) (藜藿——吃野菜。动用)
(1).藜和藿。亦泛指粗劣的饭菜。《韩非子·五蠹》:“糲粢之食,藜藿之羹。”《文选·曹植<七启>》:“予甘藜藿,未暇此食也。” 刘良 注:“藜藿,贱菜,布衣之所食。” 明 王宠 《送钱太常元抑祠祭显陵》诗:“我辈饱藜藿,散发从 箕 潁 。” ********* 《奇迹》诗:“这心是真饿得慌,我不能不节省点,把藜藿权当作膏粱。”
(2).指贫贱的人。 南朝 梁 江淹 《效阮公诗》之十一:“藜藿应见弃,势位乃为亲。”
藜藿(lí huò)是一个汉语合成词,由“藜”和“藿”两种植物名称组合而成,在古汉语中具有特定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指灰藋、灰菜(学名:Chenopodium album),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食,但口感粗糙,古代贫民常采食充饥。
指豆类植物的叶子(如大豆叶),《广雅·释草》载:“豆角谓之荚,其叶谓之藿。”其叶质粗硬,亦为贫者食物。
合成词义:
“藜藿”并称,泛指贫苦百姓赖以生存的粗劣野菜,与“膏粱”(精细美食)形成鲜明对比,象征底层生活的艰辛。
如《史记·太史公自序》载:“粝粱之食,藜藿之羹”,描述布衣粗食的生活状态。
唐代韩愈《送穷文》中“太学四年,朝齑暮盐,我待子以藜藿”,以藜藿喻清寒求学之境。
古文中常见以“藜藿”谦称自家待客饭菜粗简,如《战国策》载“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
《说苑·善说》云:“肉食者以奉祭祀,藜藿者以充饥虚”,凸显社会阶层差异。
如《庄子·让王》描述隐士“藜羹不糁”(以藜叶煮羹不加米粒),赋予其安贫乐道的文化意涵。
宋代陆游《秋夜读书》中“藜羹麦饭冷不尝,要足平生五车读”,以藜藿衬托苦读志节。
定义:“藜和藿。泛指粗劣的饭菜。”
引用《韩非子·五蠹》:“粝粢之食,藜藿之羹。”
查看《汉语大词典》释义(注:链接为示例,实际引用需替换为权威词典官网)
原文:“粝粱之食,藜藿之羹。”
释“藿”:“豆之叶也……贫者所食。”
现代汉语中,“藜藿”主要用于书面语或文学创作,保留“清贫”“质朴生活”的象征意义,如:
“他甘守藜藿之志,拒斥锦衣玉食的诱惑。”(当代散文用例)
“藜藿”一词承载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贫寒生活的具象化表达,其语义从具体的植物名称,逐步升华为社会阶层分化、道德情操与生存哲学的符号,在历代文献中形成稳定的文化意象链。
“藜藿”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粗劣的饮食或贫寒的生活状态。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文研究或成语引用(如“藜藿之恩”),强调对微薄馈赠的感激。
提示:若需更多古籍例证或词源演变,可参考《汉语大词典》或《说文解字》相关条目。
鞍前马后备置参毕澄浆泥斥摈抽列出布春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厨馔赐谥辞违大获全胜邓通山点编典美冬麦怫忤干旱宫闼规彟号吟画阑花明柳媚活寡简罢届时精魄禁麛卵居産拒物矿主盔甲愧怍兰金卯酉梅花雀磨磨蹭蹭末尼木觚恼恨脑际砰啪疲费侵割闪离杓云审责涉人时态水远山遥沓嶂填噎铁拐李梯脔通叚通笺顽奔险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