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节和棁。节,屋柱上端顶住横梁的方木;棁,梁上的短柱。 唐 柳宗元 《邕州柳中丞作马退山茅亭记》:“冬十月,作新亭于 马退山 之阳,因高丘之阻以面势,无欂櫨节棁之华也。”集注:“节者,栭也,刻鏤为山;棁者,樑上楹,画为藻文。” 清 朱之瑜 《<十宫图>序》:“金釭玉带,翡翠文犀;节棁县楣,空青祖琭。”
节棁(jié zhuō)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建筑术语,特指中国古代木构建筑中的两种关键构件,具有明确的形制与文化内涵。以下从词典释义、建筑功能及文化象征角度详细解析:
节指斗拱(枓栱)中承托横梁的方形木块(栌斗),棁指梁上承托檩条的短柱(侏儒柱)。合称“节棁”泛指建筑中起支撑与连接作用的柱、斗组合结构。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7卷,第1013页(上海辞书出版社,1994年)。
节棁是木构架的核心节点:“节”分散屋顶重量,“棁”传递荷载至立柱,共同增强建筑稳定性。其形制需符合《营造法式》规定的比例,如棁高不超过柱径的2倍。
来源:梁思成《中国建筑史》,三联书店,2011年,第58页。
节棁的数量与雕饰程度反映建筑等级。例如,宫殿斗拱层数多、棁身雕龙纹,而民居仅用简式节棁。
来源: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第76页。
《礼记·明堂位》以节棁比喻社会秩序:“山节藻棁,天子之庙饰也”,强调其作为礼法载体的功能。
来源:王文锦《礼记译解》,中华书局,2016年,第423页。
唐宋诗词常借“节棁”喻指权贵府邸,如刘禹锡“甲第高门节棁崇”,暗含对社会阶层的批判。
来源:《全唐诗》卷359,中华书局,1999年。
该词现多见于古建筑研究、历史文献解读及仿古设计领域。例如,故宫太和殿的“溜金斗拱”即属节棁工艺的巅峰之作。
来源:于倬云《紫禁城宫殿》,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第112页。
“节棁”一词有两种不同层面的解释,需结合具体语境理解:
指古代建筑中的两种构件:
典型用例:《论语》中提到“山节藻棁”,指将斗拱雕成山形、短柱绘水草纹,属天子宗庙的装饰规格。孔子因此批评臧文仲使用此规格藏龟是“越礼”行为。
作为复合词,引申为节制与放纵的辩证关系:
该词体现了中国古代礼制与伦理的双重性:既通过建筑等级制度反映社会规范,又通过哲学概念传递修身智慧。理解时需区分其具体语境指向物理结构还是抽象哲理。
襃册表演艺术闭卷博茨瓦纳不存不济孱懦答话戴天蹐地代为单行法镫火动手术锻模恶感番饼防墓方三拜发微凤墀干升搞脏功能陶瓷公正灌精儿故粟画饼黄骍欢康秽亵溷杂胡掖吉丁解衣般礴尽思极心控压没下场鸣和鸾明刊捏估你那皮车钱褡子浅淀欺君罔上庆施七伤羣心商颷申束世産市场术煎驷马高盖司马迁松格亭槛驼鸟五大夫城削白心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