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水面上的球状或半球状气泡。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五》:“如露珠水泡,倏有倏无;如閒花野草,自荣自落。” 孙犁 《白洋淀纪事·嘱咐》:“孩子睡着了,睡的是那么安静,那呼吸就像泉水在春天的阳光里冒起的小水泡,愉快地升起,又幸福地降落。”
(2).用以比喻落空的事情或希望。 黄中黄 《孙逸仙》:“吾不欲自弃生命而徒取死,纵此次希望又归水泡,亦断不用自弃之策。”《收穫》1981年第5期:“后来以事去 北京 ,此议就变成了水泡。”
(3).即水疱。《人民日报》1970.1.5:“农药熏得他头昏眼花,两条腿也出了水泡。”参见“ 水疱 ”。
关于“水泡”的词义解释,可分为以下两类:
水泡即水疱,是皮肤表面局部出现的隆起性、内含液体的腔隙性皮损,属于常见皮疹表现。
指水面或液体中的半球状/球状气泡,常用于文学比喻。
若皮肤水疱面积较大、伴随疼痛或感染迹象,建议及时就医。更多专业信息可参考医学网站(如、3、9)。
《水泡》是一个常用的汉语词汇,用来形容由于皮肤或物体与液体接触产生的肿胀圆形突起。当皮肤被热水、热油、火焰等烫伤或刺激,就会出现水泡。
《水泡》的拆分部首为「水」,表示与水相关的意思;笔画数为8画。
《水泡》一词最早记载于中国古代的《尔雅》等古文字书籍中。它源自于对水的形状和泡沫所进行的描述,用来形容液体和皮肤等物体相互作用产生的现象。
《水泡》的繁体字为「水泡」,形状和简体字相同,只是书写方式略有不同。
在古代汉字书写中,「水泡」的写法并未产生显著变化。早期的字形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上保持了基本的形状。
1. 我的手被热水烫伤后,皮肤上冒出了几个水泡。
2. 这块地面上的水泡是由于雨水渗透而形成的。
3. 小明不小心碰到火,手上起了一个巨大的水泡。
水泡可以与许多其他词汇组成新的词语:
阳春白雪、泡茶、泡面、气泡、水泡疹、水泡膜等。
与「水泡」意思相近的词语有:水疱、水豆、水痘等。
「水泡」的反义词为「无水泡」,表示没有水泡存在的状态。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