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波茨坦会议的意思、波茨坦会议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波茨坦会议的解释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波茨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要国际会议,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波茨坦会议(又称柏林会议)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期间,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的第三次战时会晤。主要参与者为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7月28日后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


背景与目的


重要成果

  1.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由美、英、中三国联合发表,要求日本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对战后东亚领土的安排(如台湾归还中国)。
  2. 《苏英美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8月2日签署)
    确立德国赔偿方案、战犯审判原则及东欧政治调整框架。

历史意义

  1. 战后格局奠基:会议延续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势力范围划分,为冷战埋下伏笔。
  2. 德国分裂开端:四国分占德国直接导致后来的东西德分立。
  3. 国际关系转折:盟国内部分歧公开化,美英与苏联矛盾加剧,标志战时合作结束。

补充说明

会议期间英国首相更替(丘吉尔→艾德礼)和杜鲁门接任罗斯福后的首次国际亮相,均反映了战后大国领导层的变动。如需进一步了解会议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国际关系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波茨坦会议》是指二战后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会议。下面是关于该词的其他要求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拆分部首:氵(水部)+ 白(日部) - 笔画:共11画 来源: - 波茨坦会议以会议地点波茨坦命名,该地点是位于柏林以西约24公里的一个城市,因此会议此地被称为波茨坦会议。 繁体: - 繁体字为:波茲坦會議 古时候汉字写法: - 在古代,波茨坦会议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不过汉字的形状可能会有些许差异,由于历史变迁,现代汉字形态有所改变。 例句: - 在波茨坦会议上,盟国领导人就国际局势进行了广泛讨论。 组词: - 会议、波茨坦、国际、领导人 近义词: - 德国会议、柏林会议 反义词: - 无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捱捱儿裁撙残机巢聚嗤鄙冲袭楚縠存心养性打讲蹈厉點茆趸货讣车皋泽公仆后继有人华光黄润虎闱甲等甲货忌恚谨素旧瓶装新酒绢头开路神磕额胯下之辱李书楼卤丁沦谪鲁诗麦冬慢化幕下骈然蜱醢冗从三朝三周说法骚子山谿适要失政四解搜猎随葬弹花腾倾体统投笔从戎图害忘形之契违拂委塞无如之何霞川香火不绝邪吏郄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