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粃的意思、米粃的详细解释
米粃的解释
米之细糠。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穀四·米粃》:“糠,诸粟穀之殻也。其近米之细者为米粃。”
词语分解
- 米的解释 米 ǐ 谷类或其他植物的子实去了皮的名称:小米。大米。稻米。米珠薪桂(米像珍珠;柴像桂木,形容物价昂贵,生活困难)。 国际长度单位(旧称“公尺”“米突”),一米等于三市尺。 姓。 笔画数:; 部首:
- 粃的解释 粃 ǐ 同“秕”。 笔画数:; 部首:米; 笔顺编号:
专业解析
米粃(mǐ bǐ)是汉语中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指谷物籽粒中不饱满或空瘪的部分,现代汉语中更常用“秕子”“瘪谷”等词替代。其释义可从以下角度展开:
一、字义解析
- 米:泛指去壳后的谷物籽粒,如稻米、粟米等。
- 粃:通“秕”,本义为谷物中空瘪、不饱满的子实。《说文解字》释“秕”为“不成粟也”,即未成熟的谷粒。
二、词义内涵
- 本义:指筛选谷物后剩余的干瘪、中空或无米粒的谷壳,如《庄子·逍遥游》所言“是其尘垢粃糠,犹将陶铸尧舜”,其中“粃糠”即指米粃与谷皮,喻无用之物。
- 引申义:
- 形容无用之物:如“米粃之材”(比喻才能平庸)。
- 谦辞:古文中或以“粃糠”自谦,如《晋书·孙绰传》“尝鄙山涛,而谓人曰:‘山涛吾所不解,吏非吏,隐非隐,若以元礼门为龙津,则当点额暴鳞矣。’”注云“自谓居身清约,不染粃糠”。
三、文献例证
- 古代农书:
《齐民要术·种谷》记载:“熟速刈,干速积……将种前二十许日,开出水浄淘,即晒令燥,种之。浮者不去,秋则生稗;秕者不去,则亩收十斛。”此处“秕”即指米粃,强调选种时需剔除空粒。
- 文学作品:
白居易《寓意诗》:“糠粃任扬簸,稊稗易生繁。”以“糠粃”喻无价值之物。
四、现代使用
现代汉语中,“米粃”一词已罕用,多被“秕子”“瘪谷”替代,但仍在方言(如吴语、闽语)及农学文献中保留。其文化意义则见于成语“尘垢秕糠”(比喻琐碎无用的事物)。
参考资料:
-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粃”同“秕”,释为“中空或不饱满的谷粒”。
-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第7版):“秕子”词条释义为“空的或不饱满的子粒”。
- 《齐民要术译注》(缪启愉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卷一种谷第三。
- 《庄子集释》(中华书局,郭庆藩辑)内篇·逍遥游。
网络扩展解释
“米粃”是一个汉语词汇,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 定义:指米粒脱壳后产生的细糠,即靠近米粒的细小谷壳部分。
- 来源:最早见于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书中提到:“糠,诸粟穀之殻也。其近米之细者为米粃。”
2.语言特征
- 发音:拼音为mǐ bǐ(注音:ㄇ一ˇ ㄅ一ˇ)。
- 结构:“米”为独体字,“粃”为左右结构。
3.用途与特性
- 传统用途:在古代常被用于中医药材或食物加工。李时珍记载其“味极甜”,并提到灾荒年间人们会混合其他食材充饥。
- 药用价值:据《本草纲目》描述,米粃(或“米秕”)有“通肠开胃、下气、磨积块”的功效,性质甘平无毒。
4.延伸说明
- 别名:部分文献中可能写作“米秕”,属于异体字或书写差异。
- 现代意义:随着粮食加工技术的发展,细糠已较少单独使用,但在传统医学或农业文献中仍具研究价值。
“米粃”是古代对细糠的专称,兼具生活实用和药用功能,其定义与用途在《本草纲目》等古籍中有明确记载。如需更详细内容,可参考来源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百齿梳崩石秉节渤溢禅真车封打雄调查独向妇征改聘龢宁纮目环遶互易奖惩奬宠江西诗派桨叶背脚路嫁娶京察警卫员踦颇酒困继作聚众滋事凯风口信脸硬李广不侯淋涔君陵曳笼篰民服难言之隐偶烛施明排筭子蟠蟠飘风过雨青灵懃惓弃死崎嶢颧颊鹊巢鸠占桡客戎旗散白扇筤船闪些儿死寇送遗绨缃同日语退军吴莼湘漓闲裕牺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