襟裾马牛的意思、襟裾马牛的详细解释
襟裾马牛的解释
像马牛穿上人的衣服。比喻没有头脑和无知。
词语分解
- 襟裾的解释 .衣的前襟或后襟。亦借指衣裳。 宋 欧阳修 《答梅圣俞大雨见寄》诗:“岂知下土人,水潦没襟裾。” 宋 张九成 《秋兴》诗:“清风拂襟裾,片月堕篱落。” 清 孙枝蔚 《送王筑夫北行兼呈李屺瞻》诗:
- 马牛的解释 .马和牛。《书·费誓》:“无敢寇攘,踰垣墙,窃马牛。” 唐 韩愈 《获麟解》:“然麟之为物,不畜於家,不恒有於天下,其为形也不类,非若马牛犬豕豺狼麋鹿然。”.牛马。比喻迫于生活供人驱使从事艰苦劳动的
专业解析
"襟裾马牛"是一个汉语成语,其核心含义是指人虽然穿着人的衣服(具有人的外表),却如同马牛一般没有人的智慧和灵性,常用来讽刺人徒有人形却不通人事、虚有其表或行为粗鄙。以下从词典角度对其详细解释:
一、 字面与核心释义
- 襟裾 (jīn jū): 指衣服的前襟(衣领交汇的部分)和后襟(衣服的下摆),合起来泛指人的衣服。象征着人的身份、礼仪和文明的外在体现。
- 马牛: 指马和牛这两种牲畜,常用来比喻愚昧无知、缺乏灵性或只知本能行事。
- 整体释义: 字面意思是“穿着衣服的马牛”。比喻人虽然具有人的形体、穿着人的衣服,但其见识、行为或品格却如同牲畜般愚昧无知、粗野鄙陋,不懂得人的道理、礼仪或情感。强调徒有人形外表,却缺乏人的内在修养与智慧。
二、 深层寓意与用法
该成语带有强烈的贬义色彩,常用于:
- 讽刺徒有其表: 批评那些外表光鲜或身居高位,但内在空虚、见识浅薄、不通情理的人。
- 批判不通人事: 指责某些人行为粗鲁野蛮,不懂礼仪规矩,如同未开化的动物。
- 强调内在修养的重要性: 警示人们不能只注重外表,更要注重内在品德、学识和智慧的修养。
三、 出处与权威引用
此成语最早可追溯至唐代文学家韩愈的诗作《符读书城南》:
“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韩愈在此诗中强调读书的重要性,认为人如果不通晓古今历史、文化知识,即使穿着人的衣服,也如同马牛一般愚昧。后世据此凝练为成语“襟裾马牛”。
权威辞书释义参考:
- 《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上海辞书出版社):对“襟裾马牛”的解释明确为“穿衣服的马牛。讥讽人不明道理、不识礼仪”。
- 《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刘洁修编著,中华书局):详细考辨了该成语的源流,指出其直接源自韩愈诗句“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并解释了其比喻意义。
- 《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商务印书馆):虽未直接收录此成语,但对“襟裾”和“马牛”的释义,以及成语的整体构成逻辑,为理解其意提供了基础。
“襟裾马牛”是一个形象生动的贬义成语,深刻揭示了人的外在形式与内在本质可能存在的巨大反差。它提醒人们,真正的“人”不仅在于其生物属性,更在于其具备的文明修养、道德情操和智慧学识。该成语源自韩愈诗句,并被权威辞书如《汉语大词典》和《汉语成语源流大辞典》所收录和阐释,其含义清晰,使用历史悠久。
网络扩展解释
“襟裾马牛”是一个成语,源于唐代韩愈的诗句,用于讽刺徒有其表却缺乏内在修养或道德的人。以下是详细解析:
字面与比喻义
- 字面:指给马、牛穿上人的衣服(“襟裾”为衣襟,代指服饰)。
- 比喻:形容人外表虽具人形,但行为粗鄙、无知无识,或缺乏礼义廉耻,如同牲畜披上人衣般荒谬可笑。
出处与用法
- 出处:唐代韩愈《符读书城南》诗:“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强调不学习古今知识的人与牲畜无异。
- 用法:作宾语或定语,含贬义,多用于批评或讥讽。
延伸含义
- 无知愚昧:指缺乏基本学识或见识(如、4)。
- 道德缺失:暗讽行为卑劣、丧失人性者(如、8)。
- 礼节不存:讥笑不懂礼仪规矩之人(如、9)。
示例与近义词
- 例句:元代汪元亨《朝天子·归隐》曲:“厌襟裾马牛,笑衣冠沐猴。”
- 近义词:沐猴而冠、衣冠禽兽(强调表里不一)。
该成语通过强烈对比,警示人若忽视内在修养与道德,则与牲畜无异,体现了古代对学识与品行的重视。
别人正在浏览...
挨打挨批瘢迹霸相笨家伙鳖珠兵革拨气藏身孱妇畴垄楮帛磁罂村虔旦暮倒换攧背抖翻独峰牛趸售二庭飞螘風徽共人孤儿诡蹇闺门郇瑕徽容加功脚趾介子绥警肃赍书狂颠髡截力量六尺马槃委评议浅职轻伪秦皮秦弦绮疏曲业屈佚草日陵月替三蠹石虎殿石料首款死生交损阴所与恬言柔舌梧桐一叶落闲剧祆神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