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茨坦会议的意思、波茨坦会议的详细解释
波茨坦会议的解释
1945年7月苏、美、英三国领导人斯大林、杜鲁门、丘吉尔在德国柏林西南的波茨坦举行的首脑会议。主要讨论对德占领的原则、欧洲一些国家疆界的划分、战争罪犯的处理以及参加*********等问题。并签订、发表《波茨坦协定》。会议期间,中、美、英三国还发表促令日本投降的《波茨坦公告》。
词语分解
- 会议的解释 ∶集合三人以上相与议事,并遵循一定的议程,所举行的一种集会管理*********会议 ∶商讨并处理重要事务的常设机构或组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特指*********会主教及其他领导人讨论并解决教义、教会管理、教规和其他
网络扩展解释
波茨坦会议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末期的重要国际会议,以下是其核心信息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波茨坦会议(又称柏林会议)是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期间,美国、英国和苏联三国首脑在德国柏林近郊波茨坦举行的第三次战时会晤。主要参与者为美国总统杜鲁门、苏联领导人斯大林,以及英国首相丘吉尔(7月28日后由新任首相艾德礼接替)。
背景与目的
- 背景:1945年5月8日德国投降后,欧洲战场结束,但日本仍在太平洋战场顽抗。盟国需协调对德处置、规划战后秩序,并推动苏联对日作战。
- 主要议题:
- 德国的处置:包括去纳粹化、去军事化,并将德国划分为美、英、苏、法四国占领区。
- 东欧边界调整:重新划定波兰等国边界,将奥得-尼斯河线以东领土划归波兰。
- 对日政策: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发布《波茨坦公告》,明确战后对日处理原则。
- 国际秩序重建:为联合国框架的建立奠定基础。
重要成果
- 《波茨坦公告》(1945年7月26日)
由美、英、中三国联合发表,要求日本投降,并重申《开罗宣言》对战后东亚领土的安排(如台湾归还中国)。
- 《苏英美三国波茨坦会议议定书》(8月2日签署)
确立德国赔偿方案、战犯审判原则及东欧政治调整框架。
历史意义
- 战后格局奠基:会议延续雅尔塔体系,确立美苏势力范围划分,为冷战埋下伏笔。
- 德国分裂开端:四国分占德国直接导致后来的东西德分立。
- 国际关系转折:盟国内部分歧公开化,美英与苏联矛盾加剧,标志战时合作结束。
补充说明
会议期间英国首相更替(丘吉尔→艾德礼)和杜鲁门接任罗斯福后的首次国际亮相,均反映了战后大国领导层的变动。如需进一步了解会议细节,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国际关系研究资料。
网络扩展解释二
《波茨坦会议》是指二战后于1945年7月17日至8月2日在德国波茨坦举行的会议。下面是关于该词的其他要求的内容:
拆分部首和笔画:
- 拆分部首:氵(水部)+ 白(日部)
- 笔画:共11画
来源:
- 波茨坦会议以会议地点波茨坦命名,该地点是位于柏林以西约24公里的一个城市,因此会议此地被称为波茨坦会议。
繁体:
- 繁体字为:波茲坦會議
古时候汉字写法:
- 在古代,波茨坦会议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相同。不过汉字的形状可能会有些许差异,由于历史变迁,现代汉字形态有所改变。
例句:
- 在波茨坦会议上,盟国领导人就国际局势进行了广泛讨论。
组词:
- 会议、波茨坦、国际、领导人
近义词:
- 德国会议、柏林会议
反义词:
- 无
希望这些信息对你有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抱魄徧晓碧水岑春煊谗谀朝幰杈子趁笔重身貙刘凑胆子黨參丹脂灯漏陡跌都荔飞絮粉本奉持分身梗滞公巫寒踬话不投机昏荒昏冒佳丽城进房寄食蠲敝崇善卝人纍纍理料赁保龙魂论家买赎瞀忧明令明珠侔訾昵眷槃纡普天率土签牌欺大压小切向速度骐骥轻賫生禀圣良世故石霤夙搆檀口贴配统购通权头髲心胆俱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