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谓坚守高尚的情怀。 宋 曾巩 《过高士坊》诗:“一亩萧然絶世喧,抗怀那肯就笼樊。” 明 陈子龙 《初入剡中》诗:“抗怀惭末代,尚志徵前观。”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夫束脩自好者,岂无其人;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亦所在多有。” 傅尃 《钓诗》:“遯世屏嚣秽,抗怀慕诗书。”
“抗怀”是一个汉语词语,拼音为kàng huái,其核心含义为坚守高尚的情怀。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基本定义
指人在世俗纷扰中保持高洁的志向和情操,不随波逐流。例如清代郑燮提到“经济自期,抗怀千古者”,即赞颂有远大抱负且品格高尚之人。
词语结构
适用场景
多用于文学或历史评价中,描述文人、隐士或志士在逆境中坚守理想,如“遯世屏嚣秽,抗怀慕诗书”(傅尃《钓诗》)。
近义词
高风亮节、守正不阿、坚贞不屈。
“抗怀”强调精神层面的坚守,常与对理想、节操的追求相关。其用例多见于古典诗文,现代虽不常用,但可作为对人物品格的典雅表述。如需进一步探究,可参考《汉典》等权威辞书。
《抗怀》是一个成语,意思是对困惑和忧虑进行抵制和克服,表达不沉溺于困境,勇敢面对问题,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抗怀》中的“抗”字,部首是手部,“怀”字,部首是心部。
“抗”字的笔画数为7画,“怀”字的笔画数为9画。
《抗怀》这个成语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民间故事和文学作品。具体来源已无法考证。
在繁体字中,“抗”字写作「抗」,而“怀”字则写作「懷」。
在古代写法中,“抗”字与现代写法相同;而“怀”字的古代写法为「懷」,字形略有差异,部分近似于包围着心形的外形。
1. 面对困境,他始终保持着坚韧的心态,抗怀不馁。
2. 在逆境中,他以乐观和积极的态度,努力抗怀,继续向前。
1. 抗御:抵抗和抵御。
2. 抗争:抵抗和斗争。
3. 抗拒:抵制和拒绝。
1. 磨难不屈:面对困难坚强不屈。
2. 忍辱负重:忍受******承担重任。
1. 忧心忡忡:心怀忧虑,情绪沮丧。
2. 悲观失望:对事物持消极看法,心灰意冷。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