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击节。 南朝 宋 鲍照 《拟行路难》诗之一:“愿君裁悲且减思,听我抵节《行路》吟。”
"抵节"是由"抵"与"节"组成的复合词。根据《汉语大词典》释义,"抵"本义为抵达、到达,《说文解字》载:"抵,挤也",引申为抗拒、支撑等义;"节"在《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具有节气、节制、符节等多重含义,其核心义项可归纳为"制约性节点"。两字组合使用时,"抵节"特指通过特定行为达到制约性节点,常见于古代文献中表示遵守礼法规范或履行契约义务。
在《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抵节"被解释为"遵循法度以立信",多用于描述官员持守节操、践行承诺的政务行为。如《资治通鉴》记载刺史"抵节奉公"即指恪守职责规范。该词在明清时期逐渐发展为包含"以行动兑现约定"的引申义,《辞源》收录其近世用法时强调"以实抵约"的契约精神。
现代汉语中该词使用频率较低,但在司法文书和学术著作中仍保留着"以行为履行约束"的专业语义。据《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注解,其词义重心已从单纯的行为规范转向包含权利义务对等的履约机制。
“抵节”一词在汉语中有两种不同的解释,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判断:
根据的权威解释,“抵节”是由“抵”(抵抗)和“节”(节操)组成的成语,意为在困境或诱惑中坚守正义与原则,不屈服于外力。例如描述人物在逆境中保持高尚品格的场景。
部分文献如、、提到,“抵节”可指击节,即打拍子或用手敲击节奏。这一用法源自南朝鲍照《拟行路难》诗句:“听我抵节《行路》吟”,描绘吟诗时以击节配合的情景。
两种解释来源不同,需根据实际内容选择合适含义。
鞍衔白居易鄙慢层见错出超脱充衢春残存货钓艇底土东浙三黄顿惫发烟弹费话风蝶风行雷厉供桌锢溺国债鼓室劾奏黄金铸象黄舆靧面活活狡险急敛暴徵金安金釭讥评纠列峻壁窠段老之将至雷布利颖梨子落解粥卤质昧利妙果摩诃池南家鸟阵泥鳅狗子批逆龙鳞前襟请间颧骨缺心少肺上层社会摄制市猾豕圈私逋思过飔飔卫子芜蒌粥暇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