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蔑有的意思、蔑有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蔑有的解释

没有。《左传·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国蔑有?”《东周列国志》第十回:“且弑逆之事,何国蔑有?” 郑观应 《盛世危言·学校》:“地之於草木何地不生;国之於人材何国蔑有。” 鲁迅 《书信集·致曹聚仁》:“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蔑有”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古语色彩的词汇,其核心含义为“没有”或“不存在”,常用于否定某种情况或事物的存在性。该词由“蔑”(表示否定)和“有”(表示存在)组合而成,属于文言文中的否定性表达。

从语义结构分析,“蔑”在古汉语中可作副词,相当于“无”“不”,例如《国语·晋语》中“蔑不济矣”即指“无不成功”;而“有”作为动词表示存在或具备。因此,“蔑有”的构词逻辑强调对存在状态的彻底否定,例如《左传·昭公二十六年》中“王室其蔑有老矣”,意为“周王室已没有长者了”。

在权威典籍中,《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蔑有”为“没有”,并指出其多用于先秦文献。现代汉语研究中,学者王力在《古代汉语》中将其归入“否定副词+动词”的典型结构,强调其在否定句式中的语法功能。该词在现代使用中已较为罕见,仅见于仿古文体或特定方言表述。

网络扩展解释

“蔑有”是一个文言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如下:

一、基本解释

发音:miè yǒu
含义:表示“没有”,常用于否定句中,强调某种事物或现象的不存在。


二、用法与示例

  1. 古代文献中的使用

    • 《左传·昭公元年》:“封疆之削,何国蔑有?”(指国家疆域被侵削的现象,哪个国家没有过?)
    • 《东周列国志》第十回:“且弑逆之事,何国蔑有?”(弑君篡位的事,哪个国家没发生过?)
  2. 近代及现代用例

    • 郑观应《盛世危言·学校》:“地之于草木,何地不生?国之于人材,何国蔑有?”(强调人才并非不存在,而是未被发掘。)
    • 鲁迅《书信集·致曹聚仁》:“如此公者,何代蔑有哉?”(讽刺某类人历代皆有。)

三、语境与权威解读

  1. 文言特征
    “蔑有”是典型的文言否定词,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多见于古籍或仿古文体。其含义与现代汉语的“没有”完全一致,但语气更凝练。

  2. 近义词
    无有、未有(均表示“没有”,但“蔑有”更具书面色彩)。


四、扩展说明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左传》《盛世危言》等原文,或权威词典(如沪江在线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豻户班组包衣种子碧碧卜卜冰壶比照城尖澄肃陈昧麤戆刀子秤打算盘大樽定做斗柑端本澄源端诚恶叉恶限恭德挂镜线惯技姑获何殊侯门画卵雕薪荒唐无稽绛纱幔骄傲自满勦儿交怨嘉属计扃佶屈连常卖油嘴漫条斯理名手蒲弋青牛翁卿卿湫泊秋荐忍痛生刑诗版守方戍副赎绢送脚酸哀团香弄玉推却托交吐漱外市魏征西五细陿促小老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