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according to;in the light of]∶按照
我们可以比照其它的计划来制定计划
(2) [contrast]∶对照
两相比照
(1).按照已有的(事例、律条、标准等)。 明 唐顺之 《凤阳等处灾伤疏》:“比照 嘉靖 二年事例,截留十数万石,委官分投賑济。”《************共和国刑法》第二章第二节:“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比较,对照。《宋史·选举志一》:“命州郡守倅结罪保明,比照字迹无伪,方许帘引注籍。”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庆祝沪宁克复的那一边》:“和‘三一八惨6*案’时候的议论一比照,我真疑心他们都得了一种仙丹,忽然脱胎换骨。” 叶圣陶 《祖母的心》:“ 定儿 的两颐颇丰满,皮肤洁白而有活色,乌黑的眼珠放射晶莹的光;比照着 静儿 的滞钝的面目,细小的手足,更显得明朗可爱。”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比照汉语 快速查询。
“比照”的汉语词典释义
“比照”是现代汉语中具有复合功能的动词,其核心含义包含两个层面:
参照已有标准处理同类事物
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解释,“比照”指“按照已有的(格式、标准、方法等)对比处理”。例如法律文书中常用“比照刑法第XX条定罪量刑”,即参照既有法条处理相似案件。此用法常见于法律、公文等规范性文本,体现逻辑类推思维,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中“比照适用”条款。
比较与对照
《汉语大词典》强调“比照”的对比义,指“将不同事物并列对照以显差异或共性”。例如:“比照两版译文,可发现语言风格的差异。”该义项在学术研究、文本分析中广泛应用,如清代训诂学家王念孙在《读书杂志》中通过比照古籍异文考订字义。
语义演化与语用特征
从构词看,“比”含“并列、比较”义,“照”表“参照、映射”,二者结合形成“通过对照实现参照”的动态过程。语用上需注意:
: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 商务印书馆, 2016.
: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中国法制出版社, 2023.
: 汉语大词典编纂处.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上海辞书出版社, 2022.
: 王念孙. 读书杂志. 中华书局, 2000年影印本.
: 吕叔湘. 现代汉语虚词例释. 商务印书馆, 1999.
“比照”是一个多义词,主要包含以下两层含义:
指根据已有的格式、律条、标准或案例来制定、执行或调整新事物。例如:
指将两个或多个事物进行对比,以发现异同或形成呼应关系。例如:
“对比”侧重对立面的比较(如好坏、美丑),而“比照”更强调参照已有标准或同类事物的对照(需注意此网页权威性较低,仅供参考)。
以上内容综合了权威词典和百科定义,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看(搜狗百科)、(词语解释)等来源。
昂气暗射婢贱簿土插身辰居吃饭赤狐大冬打摞台觝角戏翻局风云气分子运动论高埠躬己管窥蠡测翰蔽韩彭含水好游击拂击叩警视绝种巨蟹座灵巫陆船轮菌伦彝毛小子勉勖评决钳鏁秦洞倾霣琼篱鹊锦荣哀戎帐瑞典人汝南月旦山经少差沙丘市区石阻双元音书刊号滔漫滔滔滚滚涕泪交流晩米为仁不富我丈无继民无情无彩兀日相接先驱蝼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