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传说;道听途说。《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
“讽说”一词的含义需结合古籍与现代语境进行区分,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含义
指“道听途说”或“未经证实的传说”,强调信息的非正式传播性质。该释义源自《庄子·外物》:“已而后世輇才讽説之徒,皆惊而相告也。”,意为后世学识浅薄之人通过传闻互相议论。
语境分析
在古籍中,“讽说”多与“輇才”(浅薄之人)关联,暗含对轻信或传播不实信息行为的批评,如《庄子》用此词描述缺乏独立思考的群体现象。
部分现代词典的引申义
有资料(如)将其解释为“通过讽刺、嘲笑表达批评”,并归类为成语。例如造句:“冷嘲热讽说风凉话”。
注意:此释义未见于权威古籍,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上下文判断。
建议考据
若需严谨使用,建议优先采用《庄子》原义,而将“讽刺性表达”视为非正式或衍生含义,并标注来源差异。
讽说是指通过言辞和语言技巧来嘲笑、讽刺或暗示某人或某事的文学艺术形式。它常常以夸张、夸张和讽刺的手法,揭示问题或批判社会现象。
讽:讠(讠部)+ 冯(凵部)
说:讠(讠部)+ 口(口部)
讽:9画; 说:7画
讽是一个古代汉字,最早可追溯到小篆字形。它的繁体字形为「諷」。
在古代,讽的写法并没有太大改变,基本上保留了原始的字形,区别主要体现在书写的风格上。
1. 他的笑话常常让人捧腹大笑,是一位擅长讽说的幽默大师。
2. 这篇文章以讽刺的口吻,揭露了某些政府官员的贪污行为。
讽刺、讽谏、歌颂、讥讽、嘲笑
讥讽、嘲讽、讥笑、挖苦
赞美、歌颂、褒扬、赞扬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