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干枯的根。 宋 朱松 《度芙蓉岭》诗:“枯根盘翠崖,老作蚯蚓蹙。” 明 刘基 《圣人出》诗:“晻曖寒谷熙春阳,枯根发茁畅幽藏。” 明 刘基 《喜雨寄夏允中》诗之二:“枯根发秀新茎长,小草那知造化功。”
“枯根”一词的含义可从以下两个层面解析:
成语层面的比喻义
指事物缺乏根基或基础,容易衰败或垮塌。由“枯”(干燥凋谢)与“根”(根基)组合而成,常用于形容组织、计划等因基础不牢而难以持久。例如:“这家公司扩张过快,若忽视管理,恐成枯根之木。”
字面意义的具象描述
指植物干枯的根部,多见于古诗文描写自然景象。如宋代朱松《度芙蓉岭》中“枯根盘翠崖”,明代刘基诗句“枯根发秀新茎长”,均以枯根反衬生命复苏的意境-。
使用建议:需根据语境区分其比喻或本义。文学创作中可借枯根营造萧瑟氛围,或通过对比手法突出新生;日常表达中则多用于警示基础稳固的重要性。
《枯根》是一个汉语词语,表示树木的根部干枯、失去生命力。它也用来比喻事物失去活力或衰败腐朽的状态。
《枯根》的部首是木,由木和分组成。它的总笔画数为9。
《枯根》这个词经常出现在文学作品、譬如诗歌、小说和散文中,表达生命和自然的变化以及人们对于衰老、消亡等主题的思考。
《枯根》的繁体字为「枯根」。
根据历史资料和古代文献记载,古时候汉字「枯根」的写法可能会稍有不同,但基本的意思和形象都是相似的。
1. 这棵树的枯根像一双瘦骨嶙峋的手,直指苍天。
2. 经历了风雨的洗礼,他终于站起来了,如同一棵枯根重新发芽。
枯木、根基、发芽、重生
枯萎、干涸、凋谢、衰败
生机勃勃、茁壮成长、旺盛、兴旺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