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鞭杖的意思、鞭杖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鞭杖的解释

亦作“鞕杖”。古代刑罚之一。以鞭、杖责罚人。《三国志·魏志·明帝纪》:“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而顷多以无辜死。其减鞭杖之制,著于令。” 晋 葛洪 《抱朴子·用刑》:“及於犯罪,上不足以至死,则其下唯有徒謫鞭杖。”《大智度论》卷三七:“譬如重囚应死,有势力者护,则受鞭杖而已。”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涉务》:“至於臺阁令史,主书监帅,诸王籤省,竝晓习吏用,济办时须,纵有小人之态,皆可鞭杖肃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鞭杖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内涵的复合词,主要作为古代刑罚工具的名称使用。其核心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与构成

    “鞭”指用皮革等制成的细长软性抽打工具;“杖”指硬质的棍棒类击打工具。二者组合成“鞭杖”,泛指用于责罚或体罚的刑具,特指古代法律中规定的、以抽打或捶击身体(通常为背部、臀部或腿部)来执行刑罚的工具。其使用目的在于惩戒肉体以达到训诫或惩罚的效果。

    来源:《汉语大词典》(罗竹风主编)对“鞭”“杖”及复合词的释义;《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相关条目。

  2. 历史与法律语境中的具体应用

    在中华法系中,“鞭杖”常作为法定刑的一种。例如:

    • 北齐律法将鞭刑与杖刑并列,作为五刑(死、流、刑、鞭、杖)之一,用于惩治不同等级的罪行。鞭刑侧重羞辱与身体痛苦,杖刑则更强调肉体惩戒的严厉性。
    • 《唐律疏议》等法典中虽对“笞”“杖”有更精细区分,但“鞭杖”一词在史书和文献中常作为此类身体刑的统称或代称。
    • 来源:《隋书·刑法志》记载北齐刑制:“列重罪十条……其犯此十者,不在八议论赎之限……五曰不道……六曰大不敬……七曰不孝……八曰不睦……九曰不义……十曰内乱。其断狱,……刑罪……鞭杖……各有差。”《北史》等史籍亦有相关司法实践记载。
  3. 与相关刑罚工具的辨析

    需注意“鞭杖”与“笞杖”的区别:

    • 笞:通常指用细竹板或荆条抽打,相对较轻,多用于轻微过失或作为附加刑。
    • 杖:指用较粗的棍棒(如大竹板、木棍)捶击,力度更大,刑罚更重。
    • 鞭:主要指皮制刑具,抽打时疼痛剧烈且易留伤痕,兼具羞辱意味。 “鞭杖”一词常涵盖“鞭”与“杖”这两种形式,或指代此类以击打身体为手段的刑罚整体。

      来源:《中国法制史》(张晋藩主编)中对古代刑罚种类与刑具演变的论述;《辞源》(商务印书馆)相关词条释义。

  4. 文化与社会意义

    “鞭杖”作为古代司法与私刑的具象化工具,反映了传统社会中对肉体惩戒的依赖及其在维护秩序中的作用。其使用不仅涉及法律条文,也渗透于宗族家法、军事纪律等领域,是理解古代社会治理与刑罚观念的重要切入点。随着近代法制改革,此类残酷的身体刑逐渐被废除。

    来源:《中国刑罚史》(周密著)对古代肉刑及身体罚的演变分析;相关法制史研究论文(如《中国古代刑罚制度演变研究》等)。

网络扩展解释

“鞭杖”是一个汉语词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历史文献中有所记载,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鞭杖”指古代刑罚之一,即用鞭子和棍杖责罚犯人。该词由“鞭”(用于抽打的工具)和“杖”(棍棒类刑具)组合而成,常见于中国古代司法体系。

二、历史背景与用途

  1. 起源:鞭最初用于驱赶牲畜,后演变为刑罚工具;杖则是传统刑具,两者结合形成“鞭杖”这一刑罚形式。
  2. 法律地位:在封建社会中,鞭杖属于五刑之一,主要用于惩戒轻微犯罪或官员失职。例如《三国志·魏志》提到“鞭作官刑,所以纠慢怠也”。
  3. 宫廷使用:帝王为维护威严,常在廷殿上对大臣施以鞭杖,如北齐《颜氏家训》记载“皆可鞭杖肃督”。

三、延伸含义

作为成语,“鞭杖”可比喻严厉的惩罚或斥责,强调对过错行为的强烈惩戒意图。

四、例句参考

“鞭杖”既是具体刑罚工具,也承载着古代司法文化和权力象征意义。如需进一步了解其在不同朝代的具体实施标准,可查阅《大智度论》《颜氏家训》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保卫延安卑庳避难就易尝巧车贷成育趁期赤后穿蹄出门如宾调器嫡系飞机付丙给禄跟役句当诟訾广贲毂端过龙豪植黑屋槐胶弹子匠氏蠲纸刻核夔府括马来嘻雷居士恋胊灵镜流盼鑪捶满破着毛葛弥勒榻明光鋥亮木呆目动言肆弄硶儿牵牵搭搭七损八伤弱骨生根升耸时称诗藳绶笥硕儒黍穟死症碎剧随文释义琐帏同心共胆土刑下管